美媒绷不住了: J
2025年9月应该是美国五角大楼披萨指数最高的一个月份了,93阅兵、三型战机电磁弹射,六代机高清图泄露!美西方“官媒”都是蜻蜓点水般的报道,但有那么几家美媒还是太实诚了!9月26日,美媒军事观察对日前公开在社交媒体上J-XDS战斗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判断是这型战斗机领先美国F-47数年,如果美国六代机不作出改版,那么即使在装备后也将落后于中国!J-XDS遥遥领先:F-47的时间表到底靠不靠谱?美媒“军事观察”的这篇报道指的是日前在社交媒体上曝光的J-XDS战斗机滑行视频,这个所谓的JXDS就是大家熟悉的沈飞版六代机,国内也有媒体将其编号为歼-50,当然这些都不是正式名称,只是目前爱好者根据自己对PLA战机编号合理猜测而已。
军事观察的这篇报道认为J-XDS战斗机近期进行了密集的试飞,这可能表明这架战斗机或者在2030年前正式服役,而最新的图片则展示了飞机的侧面,包括其优化的用于隐形的推力矢量发动机以及排气口周围的锯齿状边缘。报道中美媒还就性能与配置做了分析与猜测:
发动机可能是WS-15的衍生版,也有可能是全新的发动机设计,WS-15与F-35的F135发动机类似,沈飞版六代机在隐身性能上做了大量优化,无尾配置大幅减少RCS面积,梯形进气口和无折流板的超音速进气口性能非常优秀,全动翼尖弥补了无尾带来的机动性与方向稳定性不足。
另外这边报道还称沈飞的的这款六代机配备了不成比例的大型雷达,机头的巨大尺寸就是为这种雷达设计。另外报道还称这款战斗机座舱与机体深度融合,整体尺寸相当于J-20,但这架战斗机很可能是六代机中高低搭配的低端战机,高端机型是在去年12月26日同一天曝光的歼-36,这架战斗机的未来作战定位是远程打击准备穿透作战的美军各型战机,包括B-21隐身轰炸机。
报道还猜测了沈飞这款六代机的服役时间,根据今年密集试飞以及过去歼-20在首飞后6年左右服役的时间表,估计中国的两款六代机应该会在2030年左右服役。美国的F-47则需要等到2028年才能首飞,并且这还是一切执行顺利的时间表。
这个时间表至少已经比中国晚4年,中国已经在六代机部署上遥遥领先于美国!美媒还认为,欧洲和俄罗斯未来不可能出现真正的六代机,关于六代机的动向,中国几乎已经代表了全球最先进战斗机的研发方向。
美媒军事观察的结论并没什么问题,因为从沈飞版的六代机气动布局来看,美国目前没有任何一种飞行器拥有这种级别的布局!最近公开的滑行的视频中公开的信息相当丰富:
发动机可能是二元矢量喷口的主翼是拉姆达翼型+全动翼尖;进气道近似体型,但属于DSI进气道机头下方可以看到光电系统 (EOTS)驾驶舱后有小凸起,可能是分布式孔径系统 (DAS) 或其他传感器/通信孔径窗口最关键的就是拉姆达翼型和全动翼尖,这个气动布局目前只有沈飞的六代机,因为拉姆达翼型和全动翼尖对飞控要求极高!洛马在美国空军联合空天网络大会上公开的最先进无人机Vectis就是这一气动布局,同样这种无人机要到2027年才能首飞!
是不是看尴尬癌都快要犯了?千万别,因为更尴尬的还在后面呢!Vectis用了拉姆达翼型+全动翼尖,这表示洛马对这架无人机的机动性还是有很高要求的,但是Vectis却采用了一个背部进气口,几乎和成飞版六代机一模一样。
成飞的六代机用背部进气口是因为还有两个腹部主进气口,对飞行器性能是补充,但Vectis只有一个背部进气口,机动性会受到非常严重的限制,这个种花家都不知道洛马打算干什么了,高机动性要求拉姆达机翼+全动翼尖,但却用了一个要求四平八稳的背部进气口,有点晕菜了!
波音和洛马一定会在新机型上遭遇重大难题,一个是因为波音到现在都不敢公开F-47的布局,原因很有可能是这款战斗布局无论怎么设计都逃不出最近几年里中国尝试过的布局,比如鸭翼就已经被美国网友骂好几回了。另一个是洛马全动翼尖,如何解决翼尖气动刚性的问题?中国在之前已经有多年研究,现在跟风上无尾全动翼尖,慢慢折腾吧,不延期是不可能的!
J-35也比F-35先进,美媒绷不住了:弹射器厂商已破产福建舰电磁弹射后,央视公开了舰载版弹射时歼-35的多项参数,其中包括起飞时总重量在32吨左右,这表示电磁弹射的“起步”水平很高。另外还有雷达反射面积仅有一个手掌大小,这个港媒SCMP对此作了解读:
SCMP认为歼-35的雷达散射面积(RCS)在10~100平方厘米之间,而F-35的雷达散射面积在15平方厘米左右,而F-22的雷达散射面积则只有一个高尔夫球大小,低至一平方厘米。
从这些数据来看,歼-35的RCS才刚刚及格而已!但是问题来了,据公开报道称,中国在山东雷达抓到了从韩国起飞在黄海上空飞行的F-22的轨迹;另一个是2022年3月,美国太平洋空军司令肯尼思·威尔斯巴赫将军称中国空军的J-20和美国空军的F-35首次进行了“遭遇”。
据公开报道称,当时F-35是在目视范围内遭遇歼-20的,差点把F-35的飞行员给吓出尿来,因为在战时,被歼-20悄无声息的摸到跟前的话,F-35早就被击落了!这两个案例都说明,F-22和F-35并不是官方形容的那样RCS只有高尔夫大小,只有15平方厘米等等。
因为美国也是有造假的先例的,近年来最大的就是F-22的发动机推重比,今年2月份开始,WIKI的F119发动机词条就进行了一轮疯狂修改: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事情呢?因为普惠的F119发动机被多方专业人士追踪后发现,这台发动机根据其测试的推力以及后续量产后的数据表现,综合整理后其推重比大概只有8.5~8.8左右,同期也有很多文章确认,发动机的绝对推力指标更重要,推重比只是其中一个参考指标。
事实上这个说法没啥毛病,因为推力大了,推重比差一个10%真不敏感,但是这并不是虚报指标的理由,我吹个数据,然后全世界拼了老命都打不到这个数据,最后被揭开了才告知当年只是说着玩玩的,有这么不要脸的人吗?
不过这也不算坏事,据公开资料称,WS-15的推重比已经在9左右,不过在HandWiki / 工程类聚合资料的数据中,WS-15发动机的推重比在9.7至10.87之间,无论哪个指标都已经被F119更强,有网友称,F119已经是30年前的美国技术,目前最新的变循环发动机,F119已经落后了。
既然美国有了比F119更好的发动机,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美国的六代机还要用鸭翼?估计有很多朋友都接不上这个思路,这发动机和鸭翼啥关系啊,净扯些有的没有的!那么种花家个给个说法,大家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歼-20当年为什么用鸭翼?机动性改善肯定是其中一个指标,但其真正解决的却是发动机问题。歼-20在研发之初时发动机能用的只有AL-31F,连WS-10A都还不成熟,但是歼-20的最大起飞重量却高达37吨,同时还要实现超音速巡航!
简单的说就是速度要快,载荷还要大,怎么办?极其变态的气动布局解决了相当矛盾的问题,鸭翼+升力边条翼,让歼-20的升力系数在2.1~2.2左右,F-22的升力系数却最多也只有1.5,但在F-22公开宣传升力系数却在2.0左右。
这不又扯出了F-22升力系数虚报的问题!还是先回到发动机问题,中国当年是发动机不行,才发空心思搞了这么多气动布局,你看现在发动机解决了,歼-35身上多简洁,根本就没有像F-35那样那么多“赘生物”,这就是动力问题解决后可以为所欲为的结果。
看到这里了,各位还认为F-35和F-22的所谓的RCS测试报告还靠谱吗?不过呢这也没所谓,兵不厌诈嘛,虚虚实实,但很多不明真相的朋友却拿着这些造价数据来教训人那就不对了,先搞清楚美国公开宣传的资料中有多少水分,再来喷歼-35的RCS数据。
美国民众早就发现了,歼-35才是他们想象中的F-35的样子,看符合空气动力学的轻飘飘,但事实上起飞重量却比F-35还要高,这才是战斗机该有的样子,而不是所谓的F-35那样大腹便便,但却只是一架中型战斗机!有网友评价:
F-35是一架伪装成重型战斗机的中型战斗机;歼-35是一架伪装成中型战斗机的重型战斗机;可能才是对歼-35和F-35定位的最好评价!如果您有不同的说法,请直接留言。
美媒绷不住了:弹射器厂商已破产
中国福建舰航母电磁弹射三型战斗机覆盖重型中型以及舰载固定翼预警机后,两个相当有戏剧性的事件正在全球社交媒体上热传:
事件一:美国的蒸汽弹射系统在弹射400次后就需要清洗一次,这个润滑油与高温高压蒸汽混合在一起并被高压挤压泄露出来的油污,在甲板下弹射器空间内非常难于清洗。据公开资料称,清洗一次需要十几个小时,需要上百人参与维护,很多网友都是第一次见识到蒸汽弹射器竟然是个脏货,顿时就没了兴致!
事件二:美国的蒸汽弹射器承包方是巴布科克・威尔科克斯公司,从福特级航母开始,美国海军就淘汰了蒸汽弹射器,该公司已经有20年没有接到美国海军的蒸汽弹射器订单了,该公司也已经于2022年破产清算,不过该公司依然存在,其业务重点已经转向其他领域;
有网友戏称,最新型的蒸汽弹射器其实是中国生产的,时间是2017年前后,当时中国正在进行电磁弹射器和蒸汽弹射器的选型,玩法很简单,各造一台弹射器,谁行就谁上,结果大家知道了,电磁弹射器成功上岸,蒸弹就地封存!
美国的福特号要是不行的话,不妨来中国找找蒸汽弹射器的厂家,咱们可以全套出售的!要不然这钱花了海了去,都不知道咋个收回投资!咱们保证还提供售后服务,不会像特朗普拜登那样动不动就制裁,动不动就加征关税,这种犯神经病的事情咱不做。
福特号的弹射器真不行,要不然怎么就不能弹射F-35C呢?这卡尔文森号都改装成可以起降F-35C了,福特号没理由改不出来,而两者从主要结构上唯一的不同就是卡尔文森号是蒸汽弹射器,而福特号是电磁弹射,服役8年来连弹射F-35C都做不到,美国海军主力战斗机都搞不定,丢不丢脸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