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大寨”运动中五通桥的一次以失败而告终壮举
“岷江洪水利疏、不利堵。”这是李冰治水的不二原则,远的都江堰,近的有乌尤离堆和红崖口开濠成新开河都是经典的范例。
然而,在全国农业学大寨的风潮中,1970年区委决定在全区各行各业中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提出了“以山西昔阳县大寨大队为榜样,奋战三年,建设成大寨式的五通桥!”的口号,同时要求区境内的机关、厂矿、企事业单位定点挂钩,支援农业并承担兴修水利的任务。次年年区委官员盲目追求封濠淤地,不按自然规律地制定了填平涌斯江淤地上万亩的水利工程规划,发动城乡工人、居民、农民近3万多人,封堵涌斯江进水口(牛华红岩子),在牛华镇炭坝市、竹根公社易坝大队、和尚坝筑堤。经过一冬春施工,将岷江由红岩子分濠进入涌斯江的大濠一举封死,眼看大片的河滩立刻就变成了可喜的良田了。李道熙先生用他的画笔,大胆地采取红色艺术性地记录下大干快上那激动人心的历史性的时刻。只是可惜的是好景不长,仅仅半年是时间大自然以其自己的方式收回了所有属于她的东西,到头来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封壕工程耗资34万元(当时工人工资28元/月),大濠洪期分洪量原为3000至5000立方米/秒。大濠被封堵后,使上下两岸和沿涌斯江的洲坝都处于防洪水位线下。次年7月上旬,首次洪水就将红岩子封口堤、炭坝堤、和尚坝堤相继冲毁。炭坝市淹死3人,百货商店和几家饮食店被水冲毁,炭坝市下游几十户居民住房保坎冲垮,房屋悬挂,至今没有复原。河对面的沙板_沿岸冲刷垮塌土地200余亩。由于突发水势头高,还给远在10公里下游的竹根公社新华大队九队、四队带来极大危害,江岸垮塌,三四百亩土地被冲毁。
涌斯江也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她似乎在谆谆告戒后人:“水利疏、不利堵”的道理。同样的道理,对今天五通桥环境容量明显不够化工厂的扩张的“洪水猛兽”,而产能过剩的化工企业的处理,也应该充分利用长游化工离岸政策,及时疏导之。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