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到长相可怖的昆虫和酸臭的餐厨垃圾残渣,很多人都避之不及。近年来,市中区茅桥镇积极探索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将这两种事物结合开启了“餐厨垃圾残渣+昆虫养殖”模式,探索环保与经济效益双赢的农业绿色转型道路。
近日,位于茅桥镇四合村的溪熙科技黑水虻养殖基地收获了第一批黑水虻成虫,并很快被周边养殖户收购。该基地是茅桥镇四合村集体经济重点发展项目,占地1.3万平方米,总投资540万元,自2024年9月开始修建,目前已正式投用。“黑水虻养殖日产出量稳定,乐山本地的用工成本比较低,又有水产养殖相关产业链,有较大的市场需求。”基地负责人高建中介绍,团队前期在广东江阴进行了参观调研,认为黑水虻养殖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我们从今年4月中旬开始,每天持续投入1.5公斤到2 公斤虫卵,现在每天能收获4~5吨鲜虫,目前每天都能卖出2~3吨鲜虫,余下的部分烘成干虫再卖给饲料厂,每天能有六七千元收入。”高建中介绍,基地与本土餐厨垃圾处理企业合作,收购高温处理后的餐厨垃圾残渣进行养殖,“5吨餐厨垃圾残渣才能喂出1吨鲜虫,整个基地每天能处置18吨餐厨垃圾残渣。”
据了解,黑水虻中文学名亮斑扁角水虻,目前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从卵到成虫的发育周期一般只需要35天左右,黑水虻幼虫喜吃腐蚀性食物且食性杂、食量大,因其强大的有机废弃物处理能力而被称为“自然界最强清道夫”。
黑水虻幼虫生长周期仅需7~10天,幼虫富含优质蛋白质、脂肪和多种矿物质,是水产、禽畜饲料的理想替代品,虫蛹营养价值高,有抗凝血酶、抗炎、镇痛等作用,具有较大的医药、保健开发价值,虫粪则是高效生物有机肥,能用于生产有机农产品。今年3月,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首次将黑水虻虫干(粉)、黑水虻冻虫、黑水虻酶解虫浆(粉)、黑水虻脱脂虫粉纳入饲料目录原料。
高建中介绍,黑水虻在进食时不会产生臭味,此外基地还会在处理好的餐厨垃圾残渣中加入酵素,进一步减少异味和蚊蝇滋生,有效减轻垃圾处置带来的“邻避效应”。“现在很多人对黑水虻养殖还有很大的误解,认为养虫子又脏又臭,希望通过我们的尝试推广,让更多人加入到‘变废为宝’的队伍当中。”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