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2 23:58

鹰击

这两天闲来无事,自己重新复习一下九三胜利日大阅兵,突然发现原来鹰击-19反舰导弹的背后还藏着另外一层奥妙。之前大家讲到鹰击-19反舰导弹时,都说这个导弹很牛,潜射的高超音速反舰导弹,使用吸气式动力装置,飞得快、打得远、突防能力强。但是讲这些的时候,实际上还忽略了这一类导弹另外的一个优势,那就是“发射后不管”。

怎么讲这个“发射后不管”?假设鹰击-19的射程在1000公里,因为看到大多数的军迷网友猜测鹰击-19射程的时候都没有低过这个数,毕竟足够的高度速度乘波体才能起滑,只要一起滑,差不多1000公里就是一个小目标。那么1000公里鹰击-19飞下来要多长时间?高超音速打底是5马赫,往上浮动一点,平均速度6马赫的话,那么就相当于每秒钟可以飞两公里,1000公里飞下来就是500秒,折算一下大概是8分钟半。

这8分钟半的时间里,作为目标的水面舰艇最远能跑多远?把水面舰艇的速度设定为30节往上浮动一点,那就是每小时60公里,每分钟就是一公里,那么8分半的时间就是8.5公里。也就是说这个导弹的末制导头它的搜索控制范围差不多半径10公里,就可以完全覆盖目标舰艇的逃逸区。这就意味着鹰击-19这个导弹只要打出去了就可以不管了,也就是“发射后不管”。

这个东西意义有多大?其实看反舰导弹,一般来说大家看的大多是射程有多远、突防能力有多强,只要这两条上去了,这个导弹就是一个好导弹。现在的反舰导弹射程越来越远了,但是制导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了。你比如说像之前的潜射的鹰击-18,网上说它的射程有600公里,但是别忘了它的巡航段是亚音速的,咱们假设0.8倍音速,0.8倍音速就是每小时900公里,那么每分钟就是15公里,飞完整个600公里的射程需要多少时间呢?需要40分钟。

目标舰艇最远可以跑多远?可以跑40公里。那么如果你的末制导头要想覆盖目标的逃逸区的话,搜索控制半径就要超过40公里的搜索控制半径,这个在技术上实现起来恐怕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这个导弹飞行的过程当中必须要依靠中继制导。大家说中继制导这个事现在不是什么难事了,难可能不难,至少从理论上来说实现起来没问题,但是在实战当中实现中继制导、而且是有效的中继制导,可能就有一系列的问题了。
因为这样一来,要想拦截导弹不光可以半路上给你硬摧毁、硬杀伤,末端可以干扰,而且你的飞行终端只要我掐掉你中继制导的信息链,你这个导弹就白瞎了。更何况如果这个反舰导弹是潜射的,那么实现中继制导就要更困难一些。所以我们看到过往反舰导弹的射程往往是往下压的,比如说“战斧”,有反舰型“战斧”导弹,大家都知道公路型的射程1500公里没问题的,但是反舰型只有550公里。为什么明明能打得更远却要往下压呢?恐怕这和制导的能力是相关的。

而现在高超音速反舰导弹的出现,一下子把这个中际制导的问题解决了,因为我中间的飞行段时间足够的短,所以我根本不需要中继制导,可以实现“发射后不管”了。这样一来,在实战当中它的作战威力就会大为增加,而且它实战当中的可用性大大的增强了,特别是对潜射反舰导弹来说更加的关键。因为潜艇发射反舰导弹,你总不能潜艇浮在水面上吧?潜艇在水下收发信息极为困难,所以实现潜射导弹远程攻击中继制导技术上是一个天大的难题。
想一想当年潜射的鹰击-18为什么能拿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如果单从导弹本身来说,这个特等奖拿得太轻松了。如果考虑到作为一个潜射的远程反舰导弹解决了中继制导问题,那么这个从技术上来说真就可以拿特等奖。当然,用中继制导解决问题毕竟是一个麻烦事。
而现在好了,高超音速反舰导弹出现,把这个中继制导一下子就给拿掉了,1000公里的射程可以做到“发射后不管”了。所以我们看到为什么九三大阅兵当中我们的反舰导弹一下子清一色都搞成了高超音速导弹,只有空射的反舰导弹还保持着非高超音速的构型。因为中继制导对空中的飞机来说相对要更容易一些,而对水面舰艇特别对潜艇来说,实现远程反舰作战中继制导这个难度太大了,可靠性也太差了。

讲到这你就可以明白,为什么我说鹰击-19的背后藏着另外的一层奥妙了。当然不光是鹰击-19,我们水面舰艇使用的反舰导弹也实现了高超音速化,也就是说我们在打击千公里以外的水面舰艇目标的时候,完全是“发射后不管”,根本无需考虑中继制导的问题。这个在海上作战解决远程反舰问题上,应该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进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鹰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