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2 19:40

美上将:最让人担忧的不是沈飞成飞六代机,而是其恐怖的生产速度


美国空军参谋长查尔斯·Q·布朗在2025年1月17日的一次公开场合,直言中国沈阳飞机工业集团与成都飞机工业集团的两款新型战机项目引发高度警惕。他特别强调,这种警惕并非单纯针对机型的技术特性,而是源于背后的制造节奏。
这种表态迅速在军界传播开来,反映出国际空域竞争格局的深刻变化。中国航空工业通过持续的技术积累与高效的资源整合,实现了从设计到量产的快速闭环,这一点在布朗的表述中被视为核心挑战。

布朗的言论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两国空军装备动态的直接观察。2024年12月26日,中国公开了两款第六代战机原型试飞影像,一款出自沈飞,另一款出自成飞。
这两款机型在布局上各有侧重,沈飞版采用无尾飞翼设计,强调高隐身与长航程,成飞版则融入多任务模块,优化了传感器与武器集成。这种并行推进模式,体现了中国航空研发的体系化优势。
布朗指出,中国国防采购能力早在2020年就以购买力平价计超过美国,这种经济基础支撑了航空项目的迅猛迭代。

中国航空工业的生产速度,根植于完整的产业链条。从原材料加工到最终组装,全流程本土化率超过95%。以歼-20第五代机为例,从2011年首飞到2017年实现批量列装,仅用了六年时间。
这与美国F-22项目形成鲜明对比,后者从1990年启动,到2005年初始作战能力,历时15年,且因成本超支而提前终止生产。
歼-20的快速推进,得益于模块化设计理念的应用,关键部件如机身框架与航电系统可标准化生产,减少了验证环节的冗余。
2025年上半年,歼-20累计下线已超300架,年产量稳定在120架左右,这种规模化输出直接转化为空军作战能力的提升。

布朗上将的担忧聚焦于这种速度的可持续性。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制造业国家,航空领域同样受益于规模效应。
孙聪院士在2025年1月的一次学术交流中,提出将飞机生产向消费电子模式转型的设想,这并非空谈,而是基于无人机产业的成熟经验。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无人机生产国,翼龙与彩虹系列年产量超500架,供应链响应时间缩短至一周。这种技术迁移到有人战机上,意味着第六代项目能实现季度级迭代。

不同于美国NGAD项目的单一路径,中国沈飞与成飞的分工协作,避免了资源分散,共享发动机与材料技术,单机成本控制在预期内。
沈飞在2023年起引入柔性制造系统,同一生产线可灵活切换歼-16与第六代部件,产能利用率达90%。
自动化率从以往的40%提升至70%,单机装配周期压缩至两个月。这种进步源于数字化孪生技术的应用,虚拟模拟预测结构应力,试飞前故障率降低30%。
成飞则于2024年扩建三条并行装配线,年产潜力达150架。相比之下,美国F-35生产线虽先进,但受多国合作影响,软件集成周期长达数月,2025财年采购量仅42架,远低于中国第五代机的输出水平。

这种速度的内涵在于资源配置的效率。中国军费虽名义上低于美国,但采购占比更高,2020-2025年间航空研发经费年均增长15%。这支撑了风洞群与材料实验室的升级,模拟马赫5以上流场,设计验证时间缩短一半。
布朗的表态承认,中国空军训练计划已与美方相当,实战化演习频次增加,数据反馈直接优化生产参数。2024年,中国空军完成逾千小时第六代模拟飞行,验证人机协同战术,而美国NGAD模拟器交付延迟半年。

对比两国更新换代路径,中国第六代项目从曝光到地面耐久测试,仅用半年时间。沈飞版在2025年4月完成高空机动验证,G力达12,成飞版则测试隐身效能,雷达反射截面低于0.01平方米。
这种快速反馈闭环,源于地面模拟中心的覆盖,从全频谱威胁到高超音速进气道,全方位支撑迭代。不同于歼-20的鸭翼布局,第六代机转向无垂尾设计,机动性提升25%,继承了软件架构的通用性,支持插件式升级。
布朗上将的关切在于,这种模式让中国空军在2028年前实现代际跃升,而美国F-47首飞推至2028年,首批仅24架。

中国制造业的韧性进一步放大这种优势。疫情后恢复速度更快,2023年钛合金自给率达80%,部件国产化加速供应链稳定。孙聪院士在2025年7月补充强调,AI驱动的生产预测维护,减少停机时间40%。
这与无人机经验相融,第六代机可协同百架僚机,火力密度超现有水平。相比美国CCA项目的探索性小批量,中国计划2026年部署千架级无人机编队,整体空战体系更具弹性。

布朗上将的直言,源于对事实的承认。中国沈飞与成飞的项目,不仅技术成熟,还在生产上展现出独特优势。
2025年上半年,两款原型进入密集测试,沈飞版优化矢量推力,成飞版强化电子战。这种分工,让整体效能形成乘数效应。
布朗强调的生产速度,具体表现在供应链的响应力。中国本土化覆盖从发动机叶片到涂层喷涂,交货准时率99%。ERP系统实时追踪库存,避免汇率波动。相比F-22维护需进口部件,年成本增10%,中国平台更稳定。

美国NGAD资金2025年仅27亿美元,勉强支撑原型。中国则通过军民融合,民营企业供应复合材料,间隔缩短至一年。布朗的关切在于,这种速度若持续,将重塑平衡。
这种节奏源于积累,制造业全球第一,航空大国地位稳固。布朗的观点,凸显中国贡献于全球航空进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美上将:最让人担忧的不是沈飞成飞六代机,而是其恐怖的生产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