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2 15:04

闪电评论丨“妈妈食堂”是暖招,却难成放心餐“标准答案”

家长走进食堂,从择菜、洗菜到盛饭,亲手为孩子准备三餐。近日,四川巴中一所小学的“妈妈食堂”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据该校负责人介绍,学生食堂除厨师外,其余20名工作人员均为学生家长,其中包括2名学生奶奶与18名学生妈妈。无独有偶,河南开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日前推出“妈妈食堂”,招募聘用家长参与中小学帮厨工作。

这种“看得见的放心”,让网友直呼“暖心”。近年来,部分学校食堂曝出过期食材、卫生脏乱、营养失衡等问题,始终是悬在家长心头的“揪心事”。而“妈妈食堂”的出现,以“熟人监督”替代传统的“封闭管理”,用“亲情责任”弥补商业运营的不足——家长既是服务者也是监督者,食材新不新鲜一眼看清,餐具干不干净伸手可摸,饭菜合不合口试吃便知。这种“沉浸式参与”让原本神秘的后厨变成了透明的“橱窗”,将食品安全从书面承诺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既守护了孩子的餐桌,也缓解了家长的焦虑。
但必须清醒看到,“妈妈食堂”是特殊场景下的暖心尝试,无法成为所有学校的“标准答案”。从现实条件来看,大城市的学校动辄数千人,20人团队远不能满足运营需求;农村偏远学校则面临更突出的困境,大量家长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又受限于体力,凑齐一支合适的家长队伍并非易事。从专业维度考量,校园餐饮涉及食材采购索证索票、食品加工温度控制、餐具消毒规范等一系列专业环节,仅靠“用心”远远不够;若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和严格的监管流程,家长的热情反而可能埋下新隐患。说到底,把校园食品安全的“重担”全压在“妈妈们”身上,是一种“应急式补位”,难以构建起长期稳定的保障机制。
校园放心餐的核心诉求,不是“谁来做饭”,而是如何让每一顿饭都安全可控。比起依赖“人情补位”,建立一套全流程、标准化的“制度透明”体系,才是更具普适性的解决方案。学校食堂应当主动亮出“三本账”:食材来源要明明白白,供应商资质、质检报告需及时公示,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可追溯;后厨操作要清清楚楚,通过“明厨亮灶”让家长实时查看加工过程,消除监督盲区;人员管理要规规矩矩,工作人员的健康证、培训记录应主动公开,确保服务规范。陕西部分小学推行的“明厨亮灶+家长开放日”模式值得借鉴,家长既能通过手机APP远程监督后厨,每月也能实地参与检查,既保证了监督的有效性,也兼顾了运营的可持续性。
往深了说,“妈妈食堂”能解决“后厨干不干净”的问题,却管不了食材源头,也难以明确问题责任方。真正的校园放心餐,需要构建一套“管到底”的监管闭环。这既要求教育部门牵头建立校园食品安全“黑名单”制度,对提供劣质食材的供应商实行“一票否决”,从源头切断风险;也需要市场监管部门加大突击检查力度,将监管触角延伸至上游供应链,避免“只查食堂、不查源头”的漏洞。更关键的是学校要切实扛起主体责任,将食品安全纳入校长考核体系,实行“责任绑定”。唯有织密源头管控、过程监督、责任追究的监管闭环,校园放心餐方能真正成为可预期、可信赖的“必然结果”。
“妈妈食堂”的走红,既是家长对校园食品安全的深切渴望,也折射出当前校园餐饮保障体系的短板。校园食品安全不是“人情活”,不能依赖“家长上阵”的临时补位,需要靠制度兜底的长久保障。当每一所学校的食堂都实现食材可追溯、过程可查看、责任可追究,每一位家长无需“亲自下厨”也能放心,这样的校园餐才是真正让孩子爱吃、家长安心的“放心餐”。(文/孔德淇)
闪电评论,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qilushiping@iqilu.com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闪电评论丨“妈妈食堂”是暖招,却难成放心餐“标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