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南十大名人,有几个你竟然不知道?
诸葛亮(181 年 —234 年):智慧的传奇之光在沂南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诸葛亮的名字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闪耀在历史的苍穹。他出生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县),自幼在齐鲁文化的熏陶下成长,展现出非凡的才智与志向。
诸葛亮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27 岁时,他走出隆中,辅佐刘备,踏上了匡复汉室的征程。此后,他以卓越的军事谋略和政治智慧,在乱世中崭露头角。赤壁之战,他联吴抗曹,以少胜多,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白帝托孤后,他独撑蜀汉大局,六出祁山,为实现北伐中原的理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表》中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的誓言,正是他一生忠诚与担当的真实写照。他不仅善于用兵,在治国理政方面同样成绩斐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使蜀汉在西南地区得以繁荣稳定。诸葛亮的智慧,早已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成为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为后世所敬仰和传颂。
诸葛瑾(174 年 —241 年):东吴的中流砥柱
诸葛瑾,诸葛亮的兄长,同样出生于沂南县。他自幼聪颖好学,饱读《诗经》《尚书》《左氏春秋》等经典名著。东汉末年,为躲避战乱,诸葛瑾举家东渡,经孙权姐夫弘咨引荐,投身东吴,开启了他在江东的仕途生涯。
诸葛瑾为人温厚诚信,深得孙权的信赖与重用。初为长史,后升中司马,与步骘、严畯等关系密切,在吴中声名渐起。他多次承担重要使命,建安二十年,受孙权派遣出使蜀汉,与诸葛亮会面,成功达成以湘水为界瓜分荆州的协议,展现出卓越的外交才能。在军事方面,诸葛瑾随孙权讨伐关羽、收复荆州,立下战功,被封宣城侯。此后,他又历任绥南将军、南郡太守、左将军等职,封宛陵侯。孙权称帝后,诸葛瑾官至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成为东吴的股肱之臣。他一生为东吴的稳定与发展殚精竭虑,以其稳重的行事风格和忠诚的品质,在东吴政权中占据重要地位 。
诸葛诞(?—258 年):曹魏后期的忠勇将领
诸葛诞,字公休,亦来自沂南县。他是三国时期曹魏后期的重要将领,一生历经宦海沉浮。早期,诸葛诞在魏国担任御史中丞、尚书等职,后因魏明帝的缘故被免官。
正始元年,他迎来仕途转机,被重新启用为扬州刺史,并加授昭武将军。在平定王凌叛乱中,他凭借出色表现获得司马懿赏识,得以提拔为镇东将军,负责统率扬州军务,获封山阳亭侯。东兴兵败后,诸葛诞调任镇南将军,统率豫州军务。正元二年,毋丘俭、文钦叛乱,他积极参与平叛,攻占寿春,因功升任镇东大将军。之后,他又斩杀东吴将领留赞,晋封高平侯,升任征东大将军。甘露二年,司马昭主政,提拔诸葛诞为司空,位列三公。然而,诸葛诞对司马昭的专权心存不满,最终在寿春举兵反叛。面对司马昭亲率的大军包围,他坚守寿春长达八个月,虽最终因粮尽城破而兵败被杀,还被夷灭三族,但他宽仁爱士,深得麾下士卒爱戴,众多士兵甘愿为他赴死。对于诸葛诞的评价,后世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他是忠于曹魏的忠臣良将,也有人觉得他是因受司马昭怀疑才反叛。但无论如何,他在曹魏后期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王普(1902 年 —1969 年):沂蒙走出的核物理先驱
1902 年,王普出生于沂南县依汶镇东贯头村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他是中国核物理学的先驱者,也是一位杰出的物理教育家,在科学领域取得了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
王普早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求学,获得学士学位后,先后在上海中央研究院、山东省教育厅任职。为实现 “科学救国” 的理想,1935 年他前往德国柏林大学留学,在威廉皇家科学院的达莱姆化学研究所钻研核物理学,并于 1938 年获得科学博士学位。随后,他又前往美国卡内基学院担任客座研究员。1939 年,王普发现了核裂变的缓发中子,这一重大发现为核裂变反应堆的建造以及原子能的和平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后,他还在核乳胶在高能物理实验中的应用、低能 X 射线谱分析以及宇宙线中不稳定粒子的研究等方面成果颇丰。回国后,王普为山东大学的创建与恢复贡献巨大,在山东大学物理系建立了原子物理教研组和核乳胶实验室,为相关学科的后续发展筑牢根基。尽管在特殊时期遭受迫害,但他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和为国家科学事业发展做出的贡献,永远值得铭记 。
明德英(1911 年 —1995 年):沂蒙红嫂的光辉典范
明德英,这位平凡而伟大的沂南女性,是沂蒙红嫂群体的杰出代表。在抗日战争的艰难岁月里,她用自己的乳汁救助了一位身负重伤的八路军战士,这一义举展现出了沂蒙人民对子弟兵的深厚情谊和无私奉献精神。
明德英生活在沂南县马牧池乡横河村,她虽目不识丁,却有着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当受伤的战士生命垂危之际,她毫不犹豫地解开衣襟,用自己的乳汁救活了战士。此后,她还积极参与抗日工作,为八路军送情报、掩护伤员、抚养革命后代。明德英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她的精神成为沂蒙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奋勇前行。她以质朴的行动诠释了军民鱼水情深,展现出了中华民族在危难关头的团结与担当 。
王换于(1888年-1989年):革命的 “沂蒙母亲”
同样来自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的王换于,被人们尊称为 “沂蒙母亲”。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她不顾个人安危,为革命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王换于积极参与抗日活动,利用自家房屋创办战时托儿所,先后抚养了八路军和地方干部的子女 80 多名。在艰苦的环境下,她精心照料这些孩子,为革命后代的成长付出了心血。为了保护革命火种,她曾多次机智地与敌人周旋,将重要文件和物资安全转移。在日军扫荡时,她甚至将自己的孙子与八路军的孩子对调,最终孙子不幸夭折,而八路军的孩子得以存活。王换于的无私奉献和英勇行为,充分体现了沂蒙人民为革命事业不惜牺牲一切的伟大精神,她的事迹成为沂蒙精神的一座不朽丰碑 。
秦鸿钧(1911年-1949年):隐蔽战线的无名英雄
秦鸿钧于 1911 年出生,虽未在沂南度过全部人生,但他与这片土地有着深厚渊源。他是中共地下工作者,在隐蔽战线默默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奉献力量,担任秘密电台负责人,肩负着传递重要情报的重任。
在抗日战争时期,秦鸿钧在极端危险的环境下,坚守岗位,通过秘密电台将大量有价值的情报传递给党组织,为抗战胜利发挥了关键作用。然而,1949 年,由于叛徒出卖,秦鸿钧不幸被捕。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他坚贞不屈,始终保守党的机密。最终,他为了革命事业英勇就义,将自己年轻的生命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秦鸿钧的事迹鲜为人知,但他在隐蔽战线的功绩不可磨灭,他用生命诠释了对党的忠诚,是当之无愧的无名英雄 。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原型之一。
刘震东(1893年-1938年):抗日战场上的铁血将领
1893 年,刘震东出生于沂南县。他毕业于东北陆军讲武堂,在东北军中逐步成长,历任团长、旅长、师长、边防军总司令部中将主任参事等职。九一八事变后,他毅然投身抗日斗争,组织抗日义勇军,自任第五军团总指挥,在东北的冰天雪地中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
1933 年,刘震东参加了冯玉祥领导的抗日同盟军,担任第二挺进军第二十三师师长,继续为抗击日军贡献力量。1938 年 2 月 22 日,在莒县保卫战中,刘震东将军率部顽强抵抗日军的进攻。面对装备精良的敌人,他毫不畏惧,亲临前线指挥作战。最终,在激烈的战斗中,刘震东将军不幸壮烈牺牲,用自己的热血捍卫了祖国的尊严和领土完整。他的英勇事迹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成为中华民族抗日精神的光辉典范 。
苗得雨(1932年-2017年):沂蒙诗坛的璀璨之星
苗得雨同志是一位从战火纷飞的抗战年代成长起来的诗人,是山东乃至我国诗坛具有独特风格的著名诗人和作家。延安《解放日报》曾刊发电讯称“十四岁的孩子诗人”。70多年来,他创作了400多万字的文章,2000多首诗歌。结集出版有《苗得雨60年诗选》(上、下卷)《苗得雨散文集》(一、二、三、四集)《旱苗得雨》《庄稼歌》《山东歌谣》《沂蒙春》《闪亮的心愿》以及《文谈诗话》《赏诗谈艺》等50余部专著。作品收入《中国新文艺大系·诗歌卷》《解放区文学系·诗歌卷》《中国四十年代诗选》等选编著作和教材。诗歌与散文作品30余次荣获省级及国家级文艺大奖。
薛群基(1942年-):材料化学领域的杰出院士
1942 年出生的薛群基,是沂南这片土地孕育出的又一位杰出人才,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在材料化学领域成绩卓著。
薛群基长期致力于润滑材料与摩擦化学的研究,在该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他深入探索材料的微观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为开发高性能的润滑材料提供了理论基础。他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机械制造、能源等多个重要领域,有效提高了相关设备的运行效率和使用寿命,为我国的工业发展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薛群基院士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卓越的科研能力,引领着我国材料化学领域不断向前发展,成为行业的领军人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