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2 12:22

诸葛亮首次北伐时,失去了11位大将,仅看名单就知道他败得有多惨

公元227年的春天,当46岁的诸葛亮亲率大军开始北伐大业,他的内心满是波澜。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就在不久前,诸葛亮向刘禅上了名传千古的《出师表》,确认目前就是进军中原的最佳时机,成功说服了刘禅同意北伐。
可事实上,这场北伐能否成功,诸葛亮自己也是没底的。

20年前,他高卧隆中指点天下大势,为刘备定下了未来几十年的发展蓝图。
其中,占据西川、荆州进而北伐是重中之重,刘备也大赞不已。
如今,先帝已逝、荆州失守、老将功臣一个个离开人世,这场北伐真的会成功吗?
此时的诸葛亮万万想不到,迎接他的会是一场失败,而且是连损大将11人的惨败,只看名单就知道他败得有多惨……

北伐的时机按照诸葛亮当年的战略部署,最佳的北伐时机应该是占据荆、益之地,静待天下有变,乘势二路齐出袭取中原,光复汉室自然大有希望。
但随着孙权夺取荆州、刘备亲征孙吴惨败夷陵,建立没多久的蜀汉政权自身都变得岌岌可危起来,更别说是北伐中原了。
在这种“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形势下,被刘备托孤的诸葛亮展现出了超人一等的治国才华。
先是派遣了邓芝、陈震几人出使东吴,和孙权重建邦交。即使先主刘备就是因为征讨东吴而去世,荆州也是被孙权派人夺取,诸葛亮也不得不做出这个决定。
曹魏势大,仅靠蜀汉自身是无法独自对抗的,而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东吴更是诸葛亮心中最重要的盟友。

若不是刘备执意伐吴,就算荆州被夺,诸葛亮也不愿在明面上和东吴撕破脸皮。因此,诸葛亮执掌大权后立刻派人出使东吴,与孙权和亲,希望两家重归友好。
对此,孙权自无不可。只要曹魏还在,蜀汉就是东吴的天然盟友,从大局出发,孙权肯定是不想失去蜀汉友谊的。
处理好与东吴的外交问题后,诸葛亮这才安心解决国内的混乱。自从得知刘备逝世后,南中地区的雍闿就联合孟获等人发动了叛乱。此前诸葛亮因为先帝新丧,东吴态度尚不明确,所以没有立刻出兵镇压。
与东吴修好后,他便毫不犹豫地亲征南中,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平定了雍闿、孟获之乱,重新稳定了民心。

内忧外患都解决后,诸葛亮随即开始执行休养生息的治国方略。蜀汉资源不如中原,想要攻伐曹魏就必须举全国之力,上下一心,才能与之抗衡。
自此,蜀汉不再对外动兵,于暗中积蓄国力。而曹丕见蜀汉没有了动静,也放松了戒备,关中地区防务开始松弛,把重心放在了东吴,企图先灭东吴再讨蜀汉。
但人算不如天算,魏主曹丕竟于不久后病逝,新主曹叡匆忙继位,曹魏人心不稳。远在成都的诸葛亮大喜,这简直是天赐良机,北伐的大计也在此刻开始筹谋。
一年后(即公元227年),诸葛亮上《出师表》,请求北伐。此时蜀汉经过修养,国力来到了鼎盛时期,更兼正统加身,从上至下无不渴望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民心可用。
而曹魏新君继位,国内暗流涌动,已不复往日强盛。不管怎么看,这都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如果错过,恐怕再也不会有如此良机了。
因此,刘禅很快同意了诸葛亮的北伐计划,全力支持相父亲征。

诸葛亮人生中的第一次北伐就这样开始了,天时地利人和,他自问已经是最佳时机,于是调兵遣将,进驻汉中,与曹魏开始了对峙。
这次北伐将载入史册,但成功却并不属于人心所向的诸葛亮,明明时机已至,为什么诸葛亮还会迎来一场惨败,甚至损失11员大将呢?

惨痛的教训根据《后出师表》记载,诸葛亮自述: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
一次北伐,中高级军官将领有七十多人死去,低级军官上千,这对人口资源宝贵的蜀汉政权来说绝对是惨痛的代价。
再加上被诸葛亮下令斩杀的马谡、李盛、张休三人,有名有姓的大将就达到了11人之多。付出如此惨痛的代价,却只换回一场失败,无论如何都是难以接受的。
那么,为什么这一次北伐会失利呢?

自然,有不少人会觉得蜀汉国力本就弱于曹魏,打一次败仗其实并不奇怪。但这场战争,蜀汉其实是很有机会实现战略目标的,只是少了几个“如果”而已。
最大的如果,莫过于几千年后世人依然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如果诸葛亮没用马谡守街亭,结果会不会不一样?

众所周知,作为历史上少有的“完人”,诸葛亮的形象素来是一心为国,大公无私的。但在马谡这件事情上,确确实实是因为诸葛亮的私心作祟,一意孤行坚持重用马谡,最终导致了街亭失守,蜀汉溃败。
刘备临终前,就曾经劝告诸葛亮,他认为马谡此人言过其实,只会夸夸其谈,没有实际能力,无非又是一个赵括罢了,言下之意就是劝诸葛亮慎用此人。
诸葛亮一贯谨慎,用人一向出于公心,加上刘备特意叮嘱,应该慎用马谡才是。但只要一跟马谡在一起谈论事务,诸葛亮就把刘备的劝告抛之脑后了。

马幼常(马谡的字)真是旷世奇才,他的想法总是能和诸葛亮不谋而合,能言善辩,对军事民生都有独到的见解。
诸葛亮对刘备的话从来都不会违抗,但这次他偏不听,还是决定重用马谡。特别是诸葛亮亲征南中地区时,马谡建议攻心为上,以稳定南中民心为主,又说到了诸葛亮心窝里。后来擒获孟获时,诸葛亮也确实是以攻心为主,最终收服此人。
自此,诸葛亮毫不掩饰自己对马谡的喜爱,不顾众将劝阻,北伐时竟以马谡为先锋大将。也就是这一次任性,让诸葛亮得到了一个惨痛的教训。

街亭是兵家必争之地,它的得失关乎陇右和关中地区的安危。当时陇右已有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叛曹降刘,局势一片大好。赵云、邓芝又吸引了曹真的大量兵力,曹叡都吓得亲往长安督战,派遣名将张郃率五万大军夺取街亭。
明眼人都知道,只要守住街亭十天半个月,等诸葛亮收服陇右就可支援街亭,此后曹刘的攻守之势就要转换了。
那么,派谁去守街亭呢?身为先锋大将的马谡自然当仁不让,此时的马谡春风得意,只要守住街亭,就是大功一件,回蜀后自然又是加官进爵,走上人生巅峰。
马谡的心态开始骄狂,竟然不按诸葛亮的布置安营扎寨,执意往南山险地驻扎。等张郃大军来袭,断绝了蜀汉军队取水的道路,马谡无奈只能发起反攻,最后迎来了一场溃败。

如果只是一次失败,其实马谡也不一定会死。但此人后来竟贪生怕死畏罪潜逃,诸葛亮大怒,下令通缉马谡,很快就把他缉拿归案。
这下子,就算诸葛亮再喜爱马谡也不得不杀他了。要知道,同守街亭的张休、李盛地位不及马谡都被诸葛亮下令斩杀,何况是违背军令、畏罪潜逃的主将呢?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眼泪不只是因为痛惜马谡才华,也是对自己识人不明的悔恨。
主帅识人不明,诸葛亮自觉愧对国家百姓,于是请求自贬三等。因为自己的失误导致了军队失利,最终惨败,诸葛亮也无话可说。
那么,如果换一个人守街亭,结果会不会不一样呢?或者说,这一次北伐究竟又没有机会成功呢?

难言的遗憾事实上,第一次北伐已经是诸葛亮历次北伐最好的时机了。
从诸葛亮开始定计北伐后,蜀汉的国家机器就开始运转,兵马粮草全部按照最高规格配备,民心所向,众志成城。
反观曹魏这边,因为久不与蜀汉军队作战,边关松懈,国内新君继位,人心不稳。正因如此,诸葛亮北伐前期才会一路顺风顺水,甚至陇右三郡直接响应叛曹降刘。
虽然北伐没有地利优势,但蜀汉有人心,军心可用,反而一度占据上风。

按照诸葛亮的设想,如果荆州没有丢失,那此时就能双管齐下,互相牵制曹军。如今荆州都已经没了,蜀汉也没办法直接进军中原威胁关洛,这就很考验战争的艺术了。
这一次北伐,诸葛亮的目的并非直接收复中原,而是徐徐图之,先拿下陇右四郡,形成战略威慑。
而从益州地区出征,想要威胁中原,最佳路线是出斜谷,这条道路适合大军行进,对一向求稳的诸葛亮来说是最佳选择。
但在作战会议上,魏延则提出了一条奇谋,那就是他率一支奇兵直接走最近的子午谷,直取长安。
魏延认为,长安的守将夏侯楙素来怯战无谋,只要自己这支部队兵临长安城下,他一定会吓得弃城逃亡。等占据长安后,曹魏就首尾不能相连,只能顾此失彼。
不得不说,这是个大胆的想法,如果忽略风险,确实收益极大。但诸葛亮一向慎重,最后还是拒绝了魏延的建议。

理性分析,魏延这条奇谋确实风险太大了。想要快速兵临长安,需要看天气和运气,但凡走子午谷下点暴雨,急行军的条件就不具备了。就算能快速进军,夏侯楙会不会弃城也是两说。即使拿下长安,附近守军也会不计代价增援,魏延能撑到与诸葛亮大军汇合的时候吗?
因此,诸葛亮最终选择率大军走斜谷,同时派遣赵云、邓芝率偏军走褒斜道,吸引曹真兵力。
诸葛亮大军所到之处,民心所向,陇右三郡投降,赵云等人也成功完成使命牵制了敌军。局势不管怎么看都是对蜀汉有利的,但随后蜀汉军队在陇西、祁山等地遭遇了顽强的对抗,这给了曹魏缓冲的时间。
直到曹叡命张郃率大军西进街亭,诸葛亮派马谡守街亭,局势才开始崩盘。街亭失守后,张郃大军势如破竹,诸葛亮不得不放弃收降的土地,准备撤退。

而已经牵制曹真军队许久的赵云、邓芝部最终也因为寡不敌众,最终败走。多亏老将赵云亲自断后,军容还算齐整,最终损失不大。
这次北伐诸葛亮由于占据先手优势,一度稳占上风,但最终功亏一篑,实在是遗憾。此战过后,曹魏再度重视起了陇西边关的军防,把庸碌无为的太守将领全部撤下,换上了此前表现出色的郭淮、游楚等人,曹真更是亲自驻守雍凉之地,不再给诸葛亮机会。
此次北伐之后,诸葛亮和继任者姜维又多次北伐,但再也没有了这一次北伐的声势和机会,蜀汉最终也没能逆天改命。一切的一切,似乎都是从马谡守街亭开始的。
如果当初换成魏延、王平等人守街亭,结果肯定会不一样,他们服从诸葛亮军令,绝不敢擅自违背,自作聪明。也只有平日与诸葛亮交好,又没有经历过血与火历练的马谡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假如守将能坚守街亭,等到诸葛亮收服陇右陇西增援街亭,张郃自然不敢强攻。到时候蜀汉占据陇西之地,又能徐徐侵占曹魏后方的凉州,使之变成输送粮草和兵马的大后方,国力将强盛到不可与往日而语。
届时,收复中原、匡扶汉室就再也不是一句口号了,恐怕曹叡等人晚上都要睡不着觉了。
然而历史是没有如果的,马谡依然是纸上谈兵的千古罪人,诸葛亮一生也没能从成都走到长安,蜀汉最终也没有把汉旗插遍中原。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与北伐,还是成了一代又一代人心中的遗憾。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诸葛亮首次北伐时,失去了11位大将,仅看名单就知道他败得有多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