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天水伏羲庙:才搞明白伏羲、炎帝、黄帝是什么关系
这次到老家天水,从东向西方,从新打造的天水古城穿城而过,启汉楼对面就是伏羲庙。对伏羲庙的记忆,还是比较早的。记得1986年,初中毕业到天水参加中专考试,乡下人第一次进城,自然跟着几位同学到城里转一转。我对这里两眼黑,跟着他们来到了人宗庙,庙内不收门票,拜谒了人宗爷。当时记得有一尊高大的塑像,身前还有一尊较小的塑像,他们说都是人宗爷。后来才知,这就是人类文明之祖伏羲。伏羲城
那次中专考试,没有成功。两年后,参加高考,没想到还是考进陇东的一所中专,毕业后在甘肃庆阳工作。因工作关系,曾经到陕北的黄陵,拜谒了黄帝陵。听说宝鸡还有个炎帝陵,当时有些疑问,不知道伏羲、炎帝、黄帝三者是什么关系。
伏羲像
伏羲、炎帝和黄帝是中国上古时期传说中的重要人物,他们在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占据核心地位。三人的关系既有时代先后的顺序,也有文化上的关联,但具体历史细节因史料匮乏而带有神话色彩。在《封神演义》中,称其为“火云三圣”,为圣人级别的神仙,地位尊崇,女娲曾前来朝贺。当瘟神吕岳放毒西岐军民时,曾赐药相助。在历史典籍中,三者的记载脉络并不清晰,有的甚至矛盾。但梳理其关系,也有广泛认可的一些结论。
楚图南所书伏羲庙
伏羲,被尊为“三皇之首”,天水的伏羲庙又名太昊庙,象征人类文明的开创者。从伏羲庙的挂图来看,有十二大功绩,造书契,代结绳之政;结网罟,以教佃渔;圈养牺牲,以充庖厨;造屋庐,改善居室;养蚕化布,改善衣着;疏水造田,繁滋草木;钻木取火,冶金成器;制琴瑟,做乐曲;尝百草,制九针;以龙纪官,分部治理;创立占筮之法;作历度,定节气。正如伏羲庙对联所说:“网罟佃猎促使人文演进,系辞爻象蕴藏宇宙精华。”还有“象天法地”“继天立极”“恒古不息”“一画开天”“道启鸿蒙”“开天立极”“开天明道”“与天地准”“文明肇启”等匾额,无不说明伏羲是中华文化中哲学思想的源头之一。他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部落首领,活动范围主要在黄河流域上游(今甘肃东部至河南一带)。更偏向于神话化的创世英雄,其事迹多体现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的关键突破。
古柏森森
炎帝,为姜姓部落集团首领,是以神农氏为代表的农耕氏族联盟领袖。推广粟作农业技术、尝百草发明医药、制作陶器工具;传说中“鞭耕畎亩”反映了早期农业生产方式。炎帝部落最初活跃于关中平原及渭水流域(今陕西西南部),后逐渐向东迁徙扩张。神农氏作为最早的定居农耕族群代表,奠定了华夏民族依赖土地生存的基础模式。
伏羲功绩
黄帝,即轩辕氏。通过阪泉之战击败炎帝部族,又在涿鹿之野大败蚩尤九黎集团,整合黄河中下游各部落形成更大联合体。设立百官体系,如风后掌天文历法、仓颉造字、嫘祖养蚕缫丝。这些举标志着早期国家的雏形出现,将原本分散的部落文化统一为共享的文字符号系统与礼制规范,成为华夏族认同的核心纽带。
太极殿
研究者认为,伏羲时代的采集狩猎,炎帝时代的原始农业,黄帝时代的部落联盟管理,代表了人类从游牧到农耕,再到集权治理的历程。从知识体系的累积传承看,伏羲观天象画八卦积累的自然观察经验,为后来天文历法的发展奠定基础;炎帝对植物药性的探索,启发了中医理论的形成;黄帝时期的标准化文字,成为中华文明传承的载体。
太昊宫
从天水回来后,我到骊山拍“最美公路”,参观了山顶的人宗庙。附近的蓝田,还有华胥陵。那么,伏羲、女娲与华胥,又是什么关系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