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20要来了?央视让拭目以待,美媒:别造了,用导弹打美基地一样
最近,关于轰-20的讨论又热了起来,央视军事公布小孩哥在航空展与工作人员互动的画面,工作人员明确提及轰-6N等机型还有“后续机型”,并让大家拭目以待。虽然没有明说,但大家都认为值得拭目以待的就是轰-20,结果一家名为《NSJ》的美国杂志,给中国出了个“主意”:别再费劲研发轰-20了,那玩意儿又贵又复杂。
他们给出的替代方案听起来简单粗暴:把钱和资源都拿去造更多的“航母杀手”导弹。逻辑也很直接,用这些导弹去瞄准美国在关岛的军事基地、前沿机场,还有那些在海上晃悠的航母编队,成本更低,见效更快。
这番建议,把一个长期存在的核心问题再次摆上了台面:在现代战争中,远程导弹究竟能不能完全取代战略轰炸机的作用?
能收回的拳头才可怕有人总觉得,轰炸机是上个时代的产物,是“过时”的象征。但一个无法忽视的事实是,放眼全球,那些顶尖的军事强国,没有一个停下对新一代战略轰炸机的投入。这本身就说明了问题。
导弹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是“一次性”。一旦发射按钮被按下,就没有回头路了。它是一种不可逆的军事行动,特别是弹道导弹这种级别的武器,其发射本身就等同于战争行为,决策的门槛高得吓人。
它的功能也相对单一,核心就是“打点穿透”,像一把锋利的匕首,直插要害。但在复杂的战略博弈中,你不能总是一上来就掏匕首。
而战略轰炸机,提供的是一种导弹给不了的“弹性”。它是一个可以重复使用的平台,能起飞、能部署、能在大片空域持续巡航,还能根据战场瞬息万变的情况,实时调整任务。
更关键的一点在于,轰炸机起飞后,依然可以被召回。这个“可召回”的特性,在紧张的危机管控中,提供了一条至关重要的“决策缓冲带”。这是一种可控的威慑,让对手感到压力,但又不必立刻把局势推向无可挽回的深渊。
轰炸机的物理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政治和军事信号。当它进行临界巡航或前沿部署时,无需开火,就能施加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看得见的威慑”,是那些深藏在地下发射井里的导弹所不具备的。
如果一个大国手里只有导弹,那就像一个拳击手,宣称自己只用一只手打比赛。或者像一个棋手,号称自己只学一种开局。这其中的局限性,不言而喻。
导弹是那把锐利的“穿刺利刃”,而轰炸机则是那个能应对持久博弈的“多功能平台”,二者是互补,而非替代。一个层次丰富、能应对多维度威胁的战略工具箱,必然两者兼备。
主角登场配角就位当我们讨论轰-20时,如果仅仅把它看作一个孤零零的飞行器,那就完全搞错了方向。它真正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并非一个“独行侠”,而是中国空军现代化转型思想下的一个核心节点,一个能够“赋能”并“盘活”整个作战生态的“网络中心”。
中国空军的现代化,其灵魂在于构建一体化的“体系作战”能力。轰-20的生存与效能,从设计之初就高度依赖于一个庞大的支援网络。没有空警-500预警机在天上提供“千里眼”,没有运油-20加油机作为“空中奶妈”,没有电子战机的全程护航,再先进的轰炸机也只是一个飞行的靶子。
但轰-20的角色远不止于此,它还将成为力量的“倍增器”。它被设计为一个可以指挥无人机蜂群作战的空中节点。想象一下,一架轰-20不再只是自己投弹,而是像一个空中指挥官,协同指挥着多架无人机发起攻击。
一种被设想的作战配置是,轰-20的机腹旋转弹舱里,搭载着8架攻击-11无人机。这种“有人机与无人机蜂群”的协同打击模式,能够形成让对手防空系统顾此失彼的饱和攻击,这已经不是武器挂载的简单延伸,而是将轰炸机从一个“打击平台”提升为“前沿指挥节点”的范式转变。
这种理念并非中国独创,而是全球大国空军发展的共同趋势。美国同样将他们的新一代B-21轰炸机,定位为“联合全域指挥控制”体系中的关键网络节点。俄罗斯媒体也曾评论,这种“有人机蜂群”战术,即便对S-500这类顶尖的防空系统,也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轰-20的研发,正是顺应并实践了这一未来战争的内在逻辑。
棋盘上多了一枚新子当这样一款装备从蓝图走向现实,它带来的绝不仅仅是军事技术的一次飞跃,更是一个足以重塑西太平洋乃至全球战略格局,改变中美战略平衡的关键“砝码”。
长久以来,中国的“三位一体”核力量中,空基核威慑始终是相对薄弱的一环。轰-20的出现,被视为补齐这块短板的“最后拼图”。它能够携带“惊雷-1”这样的核巡航导弹,极大地提升了中国核威慑的灵活性、生存性和可信度。有评估认为,它的服役将使空基核反击的可靠性提升整整300%。
从技术上看,轰-20采用了最大化雷达隐身性能的飞翼式气动布局。据称其雷达反射截面(RCS)仅为0.01平方米,这比B-2轰炸机的0.1平方米还要小一个数量级。为了达到这种效果,机身运用了纳米级的吸波涂层和覆盖红外与电子信号的全频谱隐身技术。其目标,就是要在关岛部署的TPY-4这类先进反隐身雷达面前,做到来去无踪。
这一切背后,是强大的自主化能力支撑。美国国防部评估其最大航程超过8500公里,并具备空中加油能力,但更重要的是,它采用了6台国产涡扇-15发动机,彻底规避了在核心动力上被外部技术制裁的风险。其研发是可追溯至2016年甚至更早的长期战略规划的结果,而非对某个单一事件的短期回应。
这种自主研发带来的,是一场与美国B-21轰炸机的战略竞争。如果轰-20能够先于B-21服役,将可能首次打破美国数十年来在隐形战略空基平台上的代差优势和绝对垄断,这对现有的霸权体系将是直接的挑战。
据称,面对这种压力,五角大楼动用了多颗卫星,时刻监控着轰-20的动态,并为此增加了在关岛的反导预算。在一次兵棋推演中,轰-20对关岛防空体系的突防成功率,被认为远高于B-21在面对中国反隐身雷达时的生存率。这种存在本身,就已经对潜在对手的战略规划和资源分配构成了巨大压力,实现了某种程度上的“不战而屈人之兵”。
结语所以,再回过头来看那个“造导弹还是造轰炸机”的问题,答案已经非常清晰。
对轰-20的评估,如果还停留在估算其4亿美元的单价(约为B-2的六分之一),或是计算其每年20架的生产能力,亦或是对比它与B-21轰炸机约6.5亿美元的成本差异,那就完全错失了重点。
中国投资轰-20,本质上是在投资一种更为复杂、更具韧性的未来安全范式。它就像一个催化剂,驱动并整合了预警、加油、电子战、无人机协同等一系列力量的演进。
最终在未来大国博弈中决定胜负的,早已不是某一件惊天动地的“杀手锏”武器,而是那个能够将所有力量天衣无缝地融合起来,并使其效能倍增的强大“体系”。而轰-20,正是开启这个体系的关键钥匙。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