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 08:11

专家提醒:糖尿病友脚上有这3种变化,要马上就医,千万别拖!


糖尿病不是只影响血糖,这个病最可怕的地方,是它可以一点点把身体的“末梢”吃掉。

从你没留意的脚趾开始,出问题的是神经,是血管,是皮肤,但真正危险的是你没察觉。有三种脚部变化,一旦出现,别等,赶紧去医院。
第一个要警惕的,是脚麻木或刺痛。很多人以为只是走路多了,或者鞋穿紧了,休息一下就好。但如果你是糖尿病患者,麻木不是一阵子的事,而是持续性的,特别是在夜里明显。
这往往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信号。研究显示,约有5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在确诊5年后会出现这种神经损伤,早期并不明显,但等你真的失去感觉,哪怕脚破了皮都不知道,那就危险了。

第二种变化,是脚部皮肤发凉、颜色发紫或者局部发白。这不是单纯怕冷,它往往意味着下肢动脉供血不足。
糖尿病会让血管硬化狭窄,尤其是小血管堵塞更常见。血供减少,组织缺氧,轻则走路疼,重则坏疽。
2023年国家代谢病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糖尿病引发的足部血管病变在65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超过30%,如果拖延不治,截肢风险翻倍。

第三个危险信号,是脚上的小伤口久不愈合,甚至越变越大。这不是简单的愈合慢,是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功能也被拖慢了。
细菌一旦侵入,身体反应迟钝,没把它当回事,结果伤口恶化成感染性糖尿病足。
有数据显示,糖尿病足溃疡超过4周未愈合,超过40%的患者最终需要住院处理,严重者只能手术清创甚至截肢。

你可能会说,自己平时也有点麻、点凉,没啥事。但你糖尿病的脚病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悄无声息地慢慢发展。
等你感觉到严重不适,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干预期。一项2022年发表于《中国糖尿病杂志》的多中心调研显示,超过60%的糖尿病足患者在出现明显症状后平均延误就诊时间超过三个月,很多人就是拖出来的严重后果。
为什么糖尿病总爱找脚“下手”?因为脚离心脏远,血液循环差,神经末梢丰富。糖尿病让血糖长期升高,造成神经髓鞘脱失、微血管基底膜增厚,组织营养跟不上,神经就慢慢坏死。

你可以把神经想象成一根电线,外面绝缘皮破了,导电不顺,信号就失灵。脚的感觉迟钝了,温度、疼痛都感知不清,小伤小痛根本没察觉。
一旦脚上出现问题,病情进展比你想象更快。有研究统计,糖尿病足从溃疡到感染、从感染到坏疽,有的在短短两周内就发展成需要截肢的程度。
而且糖尿病足截肢后的一年内死亡率高达20%以上,这不是危言耸听,是实打实的数据。

很多人问我,怎么判断自己脚是不是出问题了?你可以试着做一个简单的测试:闭上眼睛,用牙签轻轻扎一下脚底,看看有没有感觉。
如果你感觉不到疼,哪怕只有一部分区域没知觉,都要引起警惕。另外观察脚趾颜色是否对称,按压后能否迅速恢复红润,脚底有没有硬结、破皮、脱屑,这些都不能忽视。
你以为脚上长个水泡不算啥,实际上那可能是糖尿病性坏疽的前兆。

有一位60岁的患者,脚后跟起了个小水泡,自己贴了创可贴就不管了,结果两周后发展成深层感染,进了手术室清创三次,最后脚掌没保住。这不是个例,是我们临床上常见到的场景。
除了神经和血管,糖尿病患者皮肤屏障功能也下降,表皮角质层变薄、汗腺功能紊乱,导致皮肤容易干裂、脱屑、感染。
尤其是脚趾缝、脚底这些地方,最容易藏污纳垢,很多人洗脚也洗不干净,真菌感染反复发作,伤口一旦合并感染,处理起来就麻烦了。

你可能觉得自己血糖控制得还行,脚也没啥症状。但研究发现,糖尿病足的发生与血糖控制相关性并不绝对,有些患者即使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左右,依然可能出现神经损伤。
这和病程时间、个体基础血管状态、是否吸烟、是否合并高血压等因素都有关系。所以不能只盯着血糖看,更要关注脚部的细节变化。
那到底什么时候必须去医院?只要出现脚麻木持续超过一周、脚趾发紫发白、破皮三天不愈合或者出现渗液臭味,都建议就诊。

不要等到化脓、发烧才去,那时候处理起来就不是打个点滴那么简单了。早发现早处理,往往只需要调整药物、局部换药甚至物理治疗,但一旦拖成感染,住院、手术、截肢的代价太大。
最新的《糖尿病足预防与治疗指南》中也明确提出,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要进行一次足部综合评估,包括神经检查、血流监测、足底压力测试等。
这个检查不是走个过场,而是为了早期筛查那些还没有症状的潜在高危人群。有问题就干预,别等它变成问题才处理。

说到这儿,如果你是糖尿病患者,建议你现在就看看自己的脚,有没有脱皮、有没有颜色发暗、有没有脚趾变形。
摸一摸温度,对比左右脚有没有差异。你可能觉得医生说得啰嗦,但这点啰嗦,可能帮你保住一只脚。
脚的问题不能靠“等等看”,也不能靠偏方糊弄。真正有效的处理,是基于专业检查和系统干预。

现在全国很多地方的内分泌科或糖尿病专病门诊都配备了足病护理团队,有专业医用鞋、矫形垫、负压引流设备,都是为防截肢而设的。
不是你不重视就不会出问题,而是你重视了,才能避免问题。
别小看那三种脚部变化,它们是糖尿病“沉默杀手”的敲门砖。你以为是小毛病,其实是大警告。赶紧行动起来,不为别的,就为了能走得稳、站得住,将来还能自己穿鞋、自己走路。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糖尿病足诊疗指南(2023年版)》
2. 中国糖尿病杂志.糖尿病足病变的多中心调查研究.2022年第30卷第6期
3.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流行病学与防控策略.2023年第39卷第2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专家提醒:糖尿病友脚上有这3种变化,要马上就医,千万别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