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9-30 17:59

24小时内,美日对华发起制裁,印度也趁机出手,中方反制已就绪

24小时内,美日对华发起制裁。9月29日,日本经济产业省更新了出口管制“最终用户清单”,里面新增了多家中国企业。所谓“最终用户清单”,其实就是一个黑名单,日本政府认定这些企业可能涉及军事用途或者其他他们认为敏感的方向,就禁止日本企业向其出口相关产品。



对此,中国商务部立刻表态,说日本方面完全缺乏事实依据,无理列单,损害了中日两国企业的利益,中方坚决反对。这个回应很直接,意思就是日本这么做根本没道理,只是跟着美国的节奏走。

不过深层分析,这事背后的逻辑并不复杂。日本在科技和半导体领域对中国有一定的技术和设备优势,美国需要日本配合来卡住中国的关键环节。过去两年,美方不断要求日本和荷兰在光刻机、先进材料等领域收紧出口,现在日本也越来越频繁地用这种“清单工具”。但日本自身经济情况并不好,内需疲软,出口是支撑,日本企业和中国企业有大量合作,日本如果完全照搬美国的思路,最后很可能是两败俱伤。

同一天,美国商务部也宣布了一项新的出口管制规则,要求对列入“实体清单”的企业及其子公司实施同等限制。简单来说,美国商务部这次搞的所谓“穿透性规则”,其实就是把制裁范围扩大化。以前美国针对的是列入“实体清单”的企业本身,现在则是把持股50%以上的子公司也一并拉进来,等于堵上了企业通过子公司绕过限制的可能性。同时,还要求对那些有被制裁企业少数股权参与的公司进行更严格的审查。也就是说,美国不想让中国企业有任何灰色操作空间。

美方的理由还是老一套,说是要保护国家安全,担心中国企业通过技术获取加强军事能力。但问题在于,这种做法已经不止是经济竞争,而是把经贸手段完全政治化。中国商务部的回应很明确,认为这是滥用出口管制的典型例子,严重损害企业权益,也会破坏全球供应链稳定。



毫无疑问,美国的动作会增加全球企业的运营成本。比如一家跨国公司,要判断一个中国子公司是不是受限对象,就要花很多精力做尽职调查。一旦搞错,就可能面临巨额罚款。很多美国和欧洲的企业其实并不愿意看到这样的情况,但在美国政府的压力下只能被迫执行。

从更大的背景看,美国这套操作其实延续了特朗普政府重返执政后的政策思路。特朗普团队对中国的定位非常明确,就是把中国视为最主要的战略竞争对手。所以无论是芯片、人工智能,还是其他高科技领域,美国都要全面压制。

中国的回应也不只是口头反对,过去几年,中国已经在反制方面有了不少措施,比如不可靠实体清单、出口管制条例,还有对关键原材料的管控。稀土、石墨、镓锗等产品,中国都有能力影响国际供应。未来面对美国进一步加码,中国大概率会在对等和反制措施上有所动作。这里的逻辑也很简单,如果只是一味忍让,那美国只会不断加码,只有让对方感受到代价,才可能逼迫其回到谈判桌。

更微妙的是,印度商工部也在几乎同一时间宣布了对来自中国的四氟乙烷产品征收反倾销税。这个化工产品主要用于制冷剂,也就是冰箱、空调里面常用的气体。反倾销税的计算方式是如果进口价低于最低限价,就按差额征税。印度设定的最低限价是每吨4423到5251美元。这意味着,中国企业如果价格低于这个区间,都会被额外加税。



印度和中国之间的经贸关系一直很复杂。印度一方面需要中国的原材料和中间产品,另一方面又希望发展自己的制造业,所以经常通过贸易救济手段限制中国商品进入。过去几年,印度对中国的化工、钢铁、电子等多类产品都发起过反倾销调查。印度的逻辑很简单,就是要保护本国工业。但长期看,这种保护未必真能让印度企业做大做强,反而可能导致消费者承担更高成本。

更值得注意的是,印度这几年在地缘政治上不断靠近美国。美国把印度看作对冲中国的重要伙伴,印度在一些关键领域也愿意配合。比如在供应链重组、芯片投资等方面,印度一直想从中国手里分一杯羹。这次对中国化工产品出手,未必是完全受美国指使,但时机的确耐人寻味,也释放出一种信号:在中美博弈加剧的大背景下,印度也希望利用规则来获取自己的利益。

不得不说,这三件事集中在一周之内发生,给人的感觉就是针对性很强。表面上看,美日印三国各自打着不同的旗号,但合起来就是对中国企业进行全方位的限制,甚至产生了一种合力效应。日本在高科技领域收紧,中国面临设备和零部件受限;美国扩大制裁范围,直接打击企业的国际化布局;印度通过贸易壁垒增加中国企业的成本。三国出手的方向不同,但都指向中国企业的外部发展空间。

不过,中国也不是没有应对手段。对日本,中国坚持沟通谈判,争取更多企业移出清单,同时也提醒日方不要盲目跟随美国。对美国,中国已经有多套反制工具,未来还会根据情况灵活使用。对印度,中国虽然不至于因为一个化工产品的反倾销案就全面升级摩擦,但肯定会通过外交和经贸渠道表达立场,必要时也可能采取对等措施。

当前,世界经济已经高度一体化,任何国家都很难单方面切断合作。美日印的操作或许能在短期内制造一些压力,但从长期来看,中国有足够的市场规模和产业链优势,也在不断推动自主创新和供应链多元化。真正需要担心的,恐怕是那些选择随美起舞的国家和企业,他们在失去中国市场之后,未必能找到更好的替代方案。



所以,面对这些集中动作,中方的态度很明确:坚决反对、积极反制,同时也保持沟通和合作的大门。中方反制已就绪,不是说马上要全面开打,而是要让外界明白,中国不会任人宰割,必要的时候一定会拿出有力的回应。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4小时内,美日对华发起制裁,印度也趁机出手,中方反制已就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