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9-30 09:53

中国留学生涌入英国大学!一年40万却被吐槽水硕,到底值不值

“144,404张签证,89%的跳涨”,朋友圈晒offer的速度快过英国下雨的频率。

可热闹背后,有人刚落地就傻眼:同班30张脸,29张讲中文,老师一句“小组讨论”出口,空气安静得能听见微信提示音。

学费再涨15%,爸妈一年50万砸出去,换到的可能是“反向留学”——人没出国,圈子先出国。
格拉斯哥今年动手了,热门专业直接砍中国学生到30%,理由很官方:保障多元。
翻译过来就是“别再把课堂变国内分校”。
Liverpool更夸张,某些硕士班80%同胞,小组作业靠抢微信红包决定谁上台讲英文。
语言没练成,粤语和四川话倒进步神速。
钱也越烧越快。
伦敦一年50万只是打底,曼大新加的“国际学生支持费”听着像慈善,其实就是学费马甲。
更扎心的是,花完钱未必留得下,PSW工签通过率滑到72%,平均求职周期9.8个月,足够让一个人从“英国精英”熬成“伦敦熬夜冠军”。
想留下?
博士算条新路,工签一口气给到5年,等于政府发延期车票,可车厢里早挤满人。
文化关依旧难过,70%的人喊“不会上课”,老师不讲课只扔题目,图书馆通宵比淮海路还热闹。
有人扛不住,花几万报“学术文化适应班”,提前半年练怎么开口反驳,结业那天发现,最难的不是英语,是打破“算了,反正有人替我说”的肌肉记忆。
破局的路子也有,就是得自己扒拉。
英国文化教育协会今年塞了500个实习名额进本土公司,钱不多,却能让简历里那句“了解英国市场”不再是客套话。
谢菲尔德搞“跨文化导师”,一个老外带三个中国学生,一年下来社团参与率飙40%,秘诀无他:逼你进酒吧聊球,去慈善店当义工,把“不好意思”四个字留在中餐馆。
专业也在洗牌。
AI、气候变化申请量两年翻三倍,帝国理工和华为合开的5G班,毕业直接打包深圳/伦敦双城offer。
老牌商科缩招,连HR都吐槽“LSE金融硕简历堆成山,能讲5G频段的却凑不够一个群”。
风向变了,再冲传统热门,等于49年入国军。
值不值?
数字说话:海归薪资溢价只剩18%,可跨文化能力进了90%跨国企业的JD。
有人回国照样拿月薪一万,但能在电话会议里跟印度、南非、波兰同事无缝扯皮,年底晋升名单上就有他。
英国最新满意度调查更直接:主动参加三项以上课外活动的人,自我感知能力是宅宿舍同胞的2.3倍。
说穿了,留学收益=体验×主动系数,躲在舒适区,系数接近零,再贵的学费也打水漂。
所以,别把留学当终点,把它当五年后的自己给现在的你递的一张任务清单:每周认识一个非中国朋友、把课堂提问次数从0刷到3、攒一次全英文presentation的掌声。
做到了,50万才算花成资产;做不到,那只是一张会过期的英镑消费小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留学生涌入英国大学!一年40万却被吐槽水硕,到底值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