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人月领200养老金,这样的养老保障真的“够用”吗?
农村60岁以上老人每月拿着200元养老金,这笔钱在物价上涨的今天,到底能不能撑起一份安稳的晚年?先算笔账,200元平均到每天,也就6块多。在农村,买斤猪肉得十几块,要是想给孙子买个像样的玩具,可能一半的月养老金就没了。很多老人为了多攒点钱,七老八十了还在地里种点菜、喂几只鸡,靠这点额外收入贴补生活。
为啥农村养老金会是这个水平?这和农村养老保险的制度设计有关。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实行的是“多缴多得、长缴多得”,但过去不少农村老人要么是缴费档次选得低,要么是压根没缴过费,只领基础养老金。而基础养老金是由国家和地方财政补贴的,各地经济实力不同,补贴力度自然有差异,200元左右是当前很多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
把它和城镇职工养老金放在一起看,差距很直观。城镇职工养老金少则几千,多则上万,城乡养老保障的“鸿沟”就这么摆在眼前。
不过这些年,国家也在努力缩小这个差距。基础养老金标准每年都在提高,从最开始的55元涨到现在全国最低标准98元,有些富裕省份的农村老人,基础养老金已经涨到了好几百元。而且现在缴费档次也更灵活了,从每年200元到5000元以上都有,老人要是现在选高档次缴费,以后领的养老金也会水涨船高。
但现实的困局还是没完全解开。农村老人大多没有其他稳定收入,仅靠这点养老金,生活质量确实难以保障。于是有人提出,能不能让农村老人也能参与一些乡村里的轻体力工作,比如在乡村旅游点帮忙打理花草,或者发展农村养老互助社,让老人之间互相照应。还有人建议,把城里的养老服务资源往农村延伸,比如定期派医生到村里义诊,让老人看病更方便。
农村老人的养老保障,到底该怎么才能更扎实?你有什么靠谱的想法吗?不妨来聊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