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业大学学生蒋坤宇确诊肝癌,才21岁,妈妈求助:移植要60万
年轻生命与重大疾病的碰撞,始终是最易牵动公众情绪的社会议题。当21 岁的在校大学生被确诊为肝癌,背后不仅是一个年轻人人生轨迹的骤然转折,更藏着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在医疗重压下的无助与坚持。近日,南京工业大学学生蒋坤宇的病情经其母亲公开后,在网络平台掀起关注热潮,事件中既有疾病带来的沉重,也涌动着来自陌生人的善意微光。突发腹痛牵出重疾,年轻学子的诊疗之路
9 月的校园本该满是开学季的鲜活气息,南京工业大学 21 岁学生蒋坤宇却没能如期走进教室。这个来自四川农村的年轻人,在暑假尾声与开学初的这段时间里,身体没有显露出任何异常 —— 和弟弟在家时会帮忙做些家务,和朋友聊天时也依旧充满活力,家人甚至没听过他抱怨过一次身体不适。
转折发生在一次突发腹痛后。起初,蒋坤宇以为只是普通的肠胃不适,想着忍一忍就能缓解,直到疼痛愈发剧烈,额头渗出冷汗,家人才意识到情况不对,急忙找车将他送往当地医院。初步检查后,医生建议尽快转往医疗条件更优的医院做进一步诊断,几经辗转,蒋坤宇被送到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一系列细致的检查后,医生拿着报告单找到蒋坤宇的母亲喻平,给出的诊断结果让她瞬间瘫软 —— 肝癌。喻平在后续的求助视频里提到,听到 “肝癌” 两个字时,她大脑一片空白,反复向医生确认 “是不是弄错了”,毕竟儿子才 21 岁,怎么会和这种重病扯上关系。医生解释,肝脏疾病早期症状往往隐匿,多数患者出现明显疼痛时,病情已发展至较严重阶段,蒋坤宇此前可能忽略了细微的身体信号,才让疾病得以潜伏。
60 万移植费成拦路虎,农村家庭的经济困局
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诊疗方案里,蒋坤宇的治疗被分为两个阶段:首先通过介入手术与化疗控制病情,抑制病灶扩散,待肿瘤出现缩小或稳定迹象后,再评估是否具备肝脏移植或手术切除的条件。这套方案是医生结合病情制定的最优路径,却伴随着一笔让这个家庭难以承受的开支 —— 初步估算,整个治疗过程至少需要60 万元,且肝脏移植相关费用不在医保报销范围内。
从喻平发布的视频中能清晰看到这个家庭的经济状况:老旧的砖房里,家具多是用了多年的款式,墙角堆着刚收的农作物,客厅墙上贴着两个儿子的奖状 —— 这是一个典型的四川农村家庭,收入主要依赖家里的几亩地和蒋坤宇父亲在外打零工的报酬,除去日常开支和小儿子的学费,几乎没有积蓄。
喻平在视频里红着眼眶算过一笔账:家里所有存款加起来不到 5 万元,向亲戚朋友借遍了也只凑到 3 万多,距离 60 万的缺口还差着一大截。“医保能报的只有部分化疗和检查费,移植的钱一分都报不了”,她说话时声音发颤,手里攥着儿子的检查单,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哪怕砸锅卖铁,我也得给儿子凑够治疗费”。
母亲众筹求生机,镜头里的坚持与揪心
为了给儿子争取治疗时间,喻平学着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求助内容。她不太会用复杂的剪辑,发布的视频多是手机随手拍摄的片段:有时是蒋坤宇躺在病床上输液的画面,他脸色苍白,眼神因为疼痛而有些涣散,输液管里的药液一滴滴缓慢落下;有时是喻平坐在病房外的长椅上,对着镜头讲述当天的治疗情况,身后是往来穿梭的医护人员和其他患者家属。
9 月 24 日上午,喻平发布了一条时长 1 分 20 秒的视频,画面里的她头发凌乱,眼底满是红血丝。“昨晚孩子疼了一整夜,翻来覆去睡不着,我看着他咬着牙忍疼的样子,心像被针扎一样”,她抬手抹了抹眼角的泪水,镜头转向病床上的蒋坤宇,他闭着眼睛,眉头紧紧皱着,手无意识地抓着床单。视频最后,喻平对着镜头深深鞠躬,“求大家帮忙转发众筹链接,哪怕捐一块钱、说一句加油,都是给孩子的希望”。
这条视频下,有网友问她 “会不会觉得难”,喻平回复:“难也得扛着,他是我养了 21 年的儿子,只要有一丝希望,我就不能放弃。” 她的坚持没有停留在口头,每天除了照顾蒋坤宇的饮食起居,还要挤时间回复网友的关心、跟进众筹进度,哪怕只有几十元的捐款到账,她都会在评论区逐一感谢。
全网善意涌动,理性建议与温暖支持并行
蒋坤宇的遭遇在网络上传播后,迅速引发大量讨论。有网友从医疗常识出发,客观提醒:“肝脏移植不仅费用高,术后排异反应、供体匹配都是难题,家属要做好长期准备”,也有人提到 “之前见过类似案例,后续治疗可能会有更多开支,建议提前对接公益机构”。这些理性声音没有冲淡善意,反而让更多人意识到这个家庭需要的不仅是捐款,还有实际的帮助。
不少网友用行动传递温暖:有人在公益众筹平台一次性捐款 500 元,备注 “祝弟弟早日康复”;有人将求助信息转发到自己的家族群、班级群,呼吁身边人关注;还有从事医疗行业的网友,在评论区详细解答介入手术的流程和术后护理注意事项,提醒喻平 “记得保存好所有医疗单据,后续可能有用”。
在蒋坤宇的众筹页面上,捐款人数每天都在增加,从最初的几十人到后来的上千人,捐款金额也一点点累积。有网友在页面留言:“21 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帮一把,说不定就能帮他渡过难关”;还有人写道:“我也是大学生,知道校园生活多美好,希望他能早点回去上课”。这些来自陌生人的善意,像一束束微光,照亮了这个家庭的困境。
校园助力引期待,盼学子重归课堂
作为南京工业大学的在籍学生,蒋坤宇的病情是否能得到学校层面的帮扶,成为网友关注的另一焦点。截至目前,公开渠道尚未出现该校师生发起捐款活动的信息,也没有院系或学生组织发布相关帮扶计划,但网络上已有不少声音期待学校能行动起来 —— 有人建议蒋坤宇所在的班级可以组织义卖、募捐活动,有人希望学校能协助对接教育系统的公益资源,还有人提到 “保留学籍对学生来说很重要,能让他治疗后有回归校园的盼头”。
对蒋坤宇而言,校园生活或许是他对抗疾病的重要动力。喻平曾在视频里提到,儿子清醒时会翻看手机里的校园照片,跟她说 “想早点回去和同学一起上课、去图书馆”。这份对校园的向往,也让更多人期待,若学校能提供支持,不仅能减轻家庭的经济压力,更能给蒋坤宇注入精神力量。
如今,蒋坤宇仍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接受介入治疗与化疗,母亲喻平每天都会更新他的情况:有时是 “今天化疗反应轻了些,能吃小半碗粥了”,有时是 “医生说病灶暂时控制住了,再观察看看”。虽然 60 万的费用缺口仍未填满,疼痛也时常困扰着这个年轻人,但求助还在继续,善意也在传递。有人定期查看众筹进度,有人会在喻平的视频下留言打气,所有人都在默默期盼,这个 21 岁的生命能冲破疾病的枷锁,早日回到熟悉的校园,重拾属于自己的青春时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