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9-29 13:39

停车5小时账单2147万?瓦屋山乌龙背后:景区边停车监管漏洞惊心

“就停了不到5小时,收费居然要2147万?这是把停车场当成金矿了吗!”9月28日,四川游客王先生在瓦屋山景区取车时的遭遇,随着一段视频在社交平台炸开锅。手机支付界面上,21474836.47元的天价金额旁,红色警示框“金额过大,缴费前请确认”的提示更显荒诞,即便抵扣5元停车券,仍需支付21474831.47元。这场看似离谱的系统乌龙,实则撕开了景区周边社会停车场监管缺位的大裂缝。


事件的发酵始于一段真实的现场视频。视频中,王先生攥着手机在车旁踱步,额角冒汗:“不敢取车,这数字太刺眼,怕碰一下就扣款。”他坦言自己常来瓦屋山,以往景区官方停车场停满12小时才收20元,过夜也仅35元封顶,从未见过如此离谱的收费。视频一经发布,网友们的调侃与质疑瞬间刷屏:“这是停在了宇宙停车场,按光年计费吧”“系统怕不是把int最大值当成收费标准了”。更有细心网友发现,该金额接近计算机32位有符号整数的最大值2147483647,疑似系统计算溢出所致。

面对舆论风暴,瓦屋山景区在当日下午紧急回应,却抛出了“责任分割”的说法:涉事停车场并非景区自营,而是社会资本运营的独立停车场,景区没有干预权限。为自证清白,景区公开了物价部门备案文件,明确自营停车场7:00-19:00收费20元,24小时内最高35元,且全程有人值守。而涉事停车场位于景区东南角,主要供周边居民短时停放,事发时段处于无人值守状态,仅设置了“自助缴费”提示牌,连基本的收费标准公示牌都未配备。


最终王先生证实,联系停车场运营方后,异常账单已被取消,车辆顺利驶出,并未实际缴费。但技术人员排查发现,这并非简单的显示错误——系统后台日志显示,因数据库字段溢出,日期计算模块与费率模块发生冲突,导致金额呈指数级膨胀,实际应缴费用仅21元,与显示金额相差逾百万倍。从事智慧停车系统开发的工程师李磊解释,此类故障多发生在廉价外包系统中,正规系统会设置金额上限并触发人工审核,涉事停车场显然缺乏这类防护机制。

这场乌龙并非孤例,而是景区周边停车乱象的缩影。洪雅县市场监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县景区周边社会停车场投诉量同比增长37%,集中在“未公示收费标准”“乱涨价”“计费错误”三大问题。更值得警惕的是,涉事停车场连政府指导价都未遵守——根据洪雅县发改委2024年批复,景区周边停车场24小时收费最高不应超过10元,而涉事系统的基础费率反推值已超指导价千倍以上。南京钟山风景区也曾出现类似争议,游客停车7小时被收217.5元,虽称符合备案标准,仍引发公众对景区停车定价合理性的质疑。

乱象频发的背后,是多重监管症结的叠加。一位不愿具名的市场监管人员坦言,社会资本运营的停车场存在大量备案不全甚至无照经营的情况,即便合规备案,也常出现“公示与实际不符”“旺季临时涨价”等问题。更关键的是权责划分模糊,景区以“非自营”推脱责任,住建、市场监管、交通等部门职责交叉却难以形成监管合力,加之违法成本过低,几百元罚款根本不足以形成震慑。当正规投诉渠道不畅,就不难理解为何游客会选择网络曝光——数据显示,2023年通过12315平台解决的旅游纠纷仅占31%,而社交媒体发声的解决率达58%。

“天价账单是警钟,倒逼我们正视管理漏洞。”四川省旅游学会专家王敏指出,旅游业复苏背景下,景区周边配套规范化已刻不容缓。她建议建立文旅部门牵头的联合监管机制,将景区周边3公里内停车场纳入“重点监管名录”,对未备案的“野停车场”坚决取缔。在技术层面,可借鉴洪雅县部分合规停车场的做法,要求接入统一智慧监管平台,超出指导价10%即自动冻结订单并人工核查,同时强制配备24小时应急客服。此外,需畅通维权渠道,在停车场显著位置公示投诉热线,对乱收费行为按违法金额10倍罚款,多次违规者列入行业黑名单。


9月29日,洪雅县市场监管局已针对该事件启动调查,责令涉事停车场限期整改并公示收费标准。但公众更期待的是,这场荒诞乌龙能真正推动系统性变革。毕竟,游客惧怕的从来不是合理付费,而是花得不明不白;景区损失的也从来不是一次舆情危机,而是日积月累的公信力。

从雪乡天价泡面到此次天价停车费,每一次消费乱象都在消耗公众对旅游市场的信任。当景区周边的停车场不再游离于监管之外,当技术故障能被及时纠错,当天价账单只存在于段子里,游客的出行体验才能少些糟心、多些安心。这,才是这起乌龙事件最该留下的启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停车5小时账单2147万?瓦屋山乌龙背后:景区边停车监管漏洞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