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岁阿姨血糖从9.7降到5.2,3年后肾衰走了,医生:4个误区没注意
►
本文1904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58岁的刘阿姨,三年前查出2型糖尿病,空腹血糖高达9.7 mmol/L。她没有慌,反而把这当成一个“养生转折点”。调整饮食、坚持锻炼、吃药配合得也不错——一年后复查,血糖降到了5.2 mmol/L。
她很开心,家人也松了口气。
可谁也没想到,三年后一次常规体检,却查出她已经患上了慢性肾功能不全(CKD)三期。医生直言:“血糖控制得再漂亮,该来的并没有躲掉。”
刘阿姨不解:“我血糖都正常了,怎么还会肾衰竭?”
医生叹口气:“你掉进了很多糖尿病人最容易忽视的4个误区。”
血糖正常 ≠ 一切正常糖尿病最可怕的地方,不是血糖高,而是它带来的慢性并发症。糖尿病肾病就是其中之一。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发布的《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糖尿病患者中,约30%—40%最终会发展为糖尿病肾病。即便血糖控制得不错,肾脏损伤也可能在“潜伏期”悄悄发生。
刘阿姨确实做到了“控糖”,但忽略了“控糖”的背后还有一整套并发症监测机制。没有定期查尿微量白蛋白、肾小球滤过率(eGFR),等她发现问题时,肾功能已大幅下降。
误区一:血糖降下来,就可以“放心吃喝”?刘阿姨在饮食上“自创”了很多经验:不吃白米饭,但爱吃杂粮粥;少吃糖,却天天喝蜂蜜水;每顿饭都搭配蔬菜,却从不注意油和盐的用量。
医生指出,这种“看似健康”的饮食,其实经常隐藏着大量隐性高糖、高脂食物,长期下来对肾脏负担极大。
尤其是蜂蜜、红枣、糯米、山药等,虽看起来“天然”,但升糖指数高、含糖量大。而高盐饮食会导致高血压,进而加速肾小球硬化。
控制血糖不是“只看血糖表”,而是控糖、控脂、控盐、控蛋白全方位管理。
误区二:只看空腹血糖,不管餐后血糖?很多糖尿病患者,测血糖只测早上那一针。刘阿姨也是,每次复查,空腹血糖都很好看。但她从不关注餐后2小时血糖。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糖尿病防治核心信息》指出:餐后高血糖比空腹高血糖更伤血管和肾脏,因为它与糖化终产物沉积密切相关。
刘阿姨的餐后血糖一直没有监控,长年累积的血糖波动,成了“肾脏杀手”。
误区三:血糖稳定后,药物能停就停?控制得好,能不能停药?刘阿姨觉得“我吃了这么久的药,血糖都正常了,不如减一减?”
于是她擅自把医生开的二甲双胍减量,还停掉了部分降压药。结果一年后复查,糖化血红蛋白悄悄升到了7.3%,而她完全没察觉。
医生解释:糖尿病的本质是慢性代谢病,药物控制的是“症状”,一旦减药不当,病情就可能反弹,而肾脏损伤往往是不可逆的。
中国糖尿病肾病诊疗共识指出:糖尿病患者如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更需长期规律用药,且需联合用药、靶向干预。
误区四:从不体检,不查“尿蛋白”刘阿姨身体一向硬朗,自认为“只要不难受,就没事”。但她从来没做过尿常规检查,更别提查尿微量白蛋白了。
医生强调:糖尿病肾病最早的信号就是尿蛋白,尤其是微量白蛋白,在肾功能下降前就会出现。有研究显示,尿微量白蛋白升高,往往早于血肌酐升高1—5年。
如果能早期发现、早期干预,肾病是有机会“刹车”的。但一旦发展到CKD 3期,就已经丧失了部分肾功能。
控糖之路,不只是“降血糖”医生说,糖尿病其实是一场“代谢综合战”,不仅要打赢血糖的战,还要同时兼顾血压、血脂、体重、肾功能。
对于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一次以下检查绝不能少:
· 糖化血红蛋白(HbA1c)
· 尿微量白蛋白/尿常规
· 肾小球滤过率(eGFR)
· 血脂四项
· 眼底检查
这不是多此一举,而是提前部署的“预警系统”。
医生建议:糖尿病患者该怎么护肾?第一,控制“三高”一起抓。糖尿病、高血压和高血脂常常是“三兄弟”,互相伤害。联合控制,才能保护肾脏。
第二,饮食不能只看“血糖友好”,还要“肾友好”。优先选择低蛋白、高膳食纤维、低盐低脂的饮食结构。比如:少吃红肉、多吃豆腐;少吃腌制品、多吃新鲜蔬菜。
第三,别忽视身体的小信号。比如泡沫尿、夜尿增多、眼睑浮肿、脚踝水肿等,都是肾功能下降的前兆。
写在最后刘阿姨的故事,其实不只是她一个人的故事。很多糖友都在“血糖控制得很好”的假象里,忽略了身体其他战场的溃败。
糖尿病不是靠“血糖表”就能看明白的病,而是靠全身系统管理来赢下的“持久战”。
如果你或家人正和糖尿病打交道,请记住:血糖是表,肾脏是底,别只盯着数字,忽略了损伤的“沉默器官”。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国家卫健委. 《糖尿病防治核心信息》, 2022年修订版.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糖尿病肾病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2021年.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