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友不幸坠崖后续坠崖者很绝望,多次尝试自救,但是冰面太硬
“那玛峰红衣服”视频在群里转疯之前,没人想到一条冰缝能把人逼到那种程度——手指抠出血,冰镐砸出火星,最后还是垂直掉下去,连回声都没有。先别急着骂装备差。
同款基础杖电商月销3万+,评论区高赞是“够轻、拍照好看”。
没人提醒它扛不住零下20℃的脆冰。
去年四川登山口随机抽检,40%驴友把徒步杖当冰镐用,把景区护栏链当保护点,绳子磨得发白还在用。
数据冷冰冰,却句句对准“省钱”“图方便”的心理。
更扎心的是,那玛峰不是技术型雪山,官方定级“徒步级”,小红书标记“有腿就行”。
于是周末大巴一车一车卸人,牛仔裤配羽绒服就往上晃。
当地马夫透露,旺季一天捡十几根断杖,半截插在冰里,像墓碑。
今年截至11月,川滇交界区域山难救援记录同比翻一倍,七成遇险者没买户外保险,救援直升机一小时烧掉三万二,最后还得家属众筹。
有人把锅甩给短视频,说滤镜把雪山拍成奶油蛋糕。
平台算法确实不推“高原肺水肿”和“失温抽搐”,只推云海金顶。
但滑手机的人心里其实有数:点赞越多,越不想承认自己准备不足。
于是把攻略简化成“来回两天”“人均八百”,把风险翻译成“只要胆子大”。
真到了海拔4800米,胆子顶不住寒风,也顶不住冰缝。
再说训练。
国内能开攀冰课的俱乐部不到五十家,初级班三天两千块,名额常年报不满。
相比之下,买一套网红冲锋衣只要三百九,还能穿去通勤。
于是“看起来专业”优先于“真的专业”。
一位教练吐槽,学员问得最多的是“拍照时装备怎么配色”,而不是“冰爪第二排齿怎么踢”。
没人愿意听“先爬十趟楼梯再谈雪山”,大家只想“一次打卡”。
出事之后,最常见的评论是“活该”。
可“活该”挡不住下一波人出发。
心理师解释,这叫“乐观偏差”——别人掉下去是倒霉,自己总能逢凶化吉。
于是同样的周末,同样的雪山,背包里依旧只有保温杯和充电宝。
那玛峰视频最后几秒,镜头晃到不远处的登山队,头盔、安全带、双冰镐,一样不少。
他们隔着冰缝站成一排,却来不及伸出绳子。
不是不想救,是业余装备插不进硬冰,时间被拖光。
专业与业余之间,有时就是一条缝,掉进去才看见深度。
想爬山没错,错把山当成公园。
真打算出发,先做三个小功课:把“登山”关键词后面加上“”,看完十篇通报;去体育馆爬楼,负重十公斤爬三十层,心跳不上一百八再谈高原;把救援电话、最近医疗点、退路线手写贴在手机背面,别只存备忘录——失温时手指划不开屏。
山一直在那里,不催也不让。它只负责冷,不负责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