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上:坦克,飞机,东风导弹全到位。
绵阳展会现场太震撼:3.2万平展区、280余家参展,东风‑26成最抢镜的打卡点说实话,照片里那条队伍比我想象的还长。前几天我朋友小李发来一段现场视频,人头密密麻麻,照相机、手机还得举高过别人头才能拍到东风‑26的全身像。现场气氛既像嘉年华,又像高校秋招会,既有人带孩子来长见识,也有人专门赶来“围观硬核科技”。我看到有人眼睛发亮,也看到有人皱眉质疑,这种复杂的情绪很真实。
展会数据直接给人安全感:3.2万平方米的核心区,280余家科研院所和企业,展品超过1000件,50余项创新成果首次亮相。展馆里不仅有东风‑26这样的重磅展示,还有天问一号相关样品、FH‑95无人机系统等能让工程师、学生和普通观众都能分层次“看懂”的展项。你站在一台无人机面前,会觉得它像道具,也像未来的工作岗位。
为什么这么多人往绵阳赶?我觉得原因不只是好奇心。首先,这是一次把“抽象的国防科技”变成可触摸的现实的机会。其次,大家对科技的焦虑和期待同时存在:有人担心未来被技术替代,有人期待孩子能进入高科技领域。再者,展会还提供社交机会——我的同事张姐在那里排队两个小时,结果跟一家研究所聊了半小时,临走时拿到了一张面试通知单。这种从参观到就业的链条,让展会的意义更立体。
当然,也有人提出质疑。有人说把军工装备放在公众面前,是一种光环式的展示,不利于技术的理性讨论;有人担心信息过度娱乐化,会掩盖技术背后的伦理和安全问题。说到底,这类展览既在做科普,也在做文化传播,所以必须平衡好“惊艳”和“深度”。我个人觉得,看到设备会激发兴趣是好事,但更应该引导大众去问“这项技术能解决什么问题”“它对日常生活有什么影响”。
从城市和产业角度看,绵阳的这次展会并非单纯秀肌肉。大量科研机构和企业集中亮相,说明科研成果正逐步走向市场化和应用化。展会带来的不仅是参观人数,更多是订单、合作、人才流动。小李告诉我,现场不少企业把产品场景化演示,吸引了地方政府的产业对接,这对绵阳的经济拉动是实实在在的。反过来,城市也在用展会讲述自己的科技叙事,让更多人把注意力从大城市的高楼转向中西部的科研基地。
如果你打算去看这样的展会,别只拍照发朋友圈。试着提前看下展商清单,锁定几个你想深入了解的方向;到现场多和技术人员聊两句,问清楚应用场景和人才需求;看到吸引你的项目,记下联系人,展后花时间跟进。拍照是记忆,但对话可能改变职业路径或者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合作机会。
说白了,看科技展既是被感官震撼的体验,也是一次关于未来职业、城市选择、以及技术与生活关系的自我对话。看科技,不只是看机器,更是在看一个城市的想象力。反正我是这么觉得的,既被惊艳也有点焦虑,但更愿意把这种焦虑转成行动,比如去听场讲座,或者把孩子的兴趣引向工程设计。
你有去过类似的大型科技或军事类展会吗?当你站在那些“硬核”展品面前,第一时间的感觉是什么,后来有没有因此改变你的想法或行动?欢迎把你的现场经历和感受写出来,咱们聊聊。
图文/编辑:吴忠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