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中东战争落幕,以色列扩土,巴勒斯坦人成大国博弈祭品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建国,16分钟后,美国就火速承认了这个新生国家,隔天,埃及、约旦等五个阿拉伯国家组成联军打了过来,第一次中东战争就这么爆了。这场战争看着是阿拉伯人和犹太人抢地盘,骨子里全是美苏英三大国的算盘,我一直觉得,这场仗的根子早在一年前就埋下了。
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敲定了第181号决议,要在巴勒斯坦这块地儿分别建犹太国和阿拉伯国。
表面看是给两个民族分家园,实际的账算得特别明白:占人口少数的犹太人拿了大半土地,还都是沿海的好地方;阿拉伯人人口更多,分到的地不仅少,还碎得连不成片。
这决议能过,全靠大国在背后使劲,英国那会儿已经管不动巴勒斯坦了,美苏却都想借这事儿插一脚,干脆推着决议落了地,英国在这事儿里的角色最耐人寻味。
1917年它就发了《贝尔福宣言》,说支持犹太人建“民族之家”。
说白了,就是想拉拢有钱的犹太精英,再用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矛盾稳住自己在中东的统治,典型的一石二鸟。
可后来犹太武装越来越强,动不动就炸英国的设施,再加上美苏天天施压,英国扛不住了。
1947年,它干脆宣布撤出巴勒斯坦,把烂摊子甩给了联合国,这波操作,说是“甩锅”一点不为过,英国撤了,美苏却立刻补了上来。
1946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刚拉开冷战序幕,这两个对头在巴勒斯坦问题上却罕见地站到了一起。
美国心里打得是选票算盘,犹太群体在美国政商界影响力大,支持他们建国能捞政治资本,苏联想得更直接,就是要打破英法在中东的垄断,趁机把自己的势力插进去。
两国一唱一和,不仅推着分治决议通过,还逼着英国彻底放手,这种为了利益暂时“联手”的戏码,在大国博弈里太常见了。
战争开打时,阿拉伯联军一开始打得挺顺,以色列军队节节败退,眼看就要撑不住了。
就在这节骨眼上,美国主导联合国通过了停火决议,给以色列争取了四周的喘息时间,这停火期,才是真正的“暗战”。
以色列在美苏默许下调来了大批武器,捷克送了价值两千万美元的装备,其实那些武器都是苏联的;英国突然“变脸”卖了轰炸机,法国也给了坦克火炮。
反观阿拉伯联军,埃及想当老大,叙利亚想抢地盘,约旦盯着约旦河西岸,各自打着小算盘,停火期光顾着内斗,根本没整军备,停火一结束,战局直接反转。
拿到武器的以色列立马反攻,美国甚至还有B-17轰炸机“误炸”了开罗和大马士革,事后说是“犹太飞行员偷飞机”,这种借口谁能信?最终的结果让人大跌眼镜:以色列不仅没被打垮,还多占了阿拉伯国家六千多平方公里土地。
阿拉伯军队死了一万五千人,以色列死了六千人,这枚被大国塞进中东的“楔子”,反倒钉得更牢了。
如此看来,这场战争的赢家只有大国和以色列,美国战后三年给了以色列四亿多美元援助,还帮着建军事基地,把它打造成自己在中东的“钉子户”。
以色列也趁机建了独特的国防体制,一门心思研究速决战。
可巴勒斯坦人呢?七十多万难民逃到周边国家,住帐篷、盼回家,却再也回不去了。
后来成立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说白了就是这些难民和被激怒的阿拉伯人的复仇力量,为后来的冲突埋下了新隐患。
说到底,第一次中东战争就是场典型的代理战争,大国们拿着巴勒斯坦的土地当棋盘,用阿犹民族的矛盾当棋子,下了一盘为自己谋利的棋。
以色列借着这盘棋建了国,可巴勒斯坦人却成了最无辜的牺牲品,战争到最后,留下的只有死人、仇恨和永远的难民问题。
老实讲,了解这段历史挺让人难受的,所谓的“地缘战略”“利益博弈”,背后全是普通人的血泪。
和平从来不是口号,是要大国放下算计、真正尊重每个民族的生存权才能实现的,希望这样的悲剧,再也别重演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