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9-28 12:24

四川社区国庆送“实在包”大米菜油送上门,装的全是过日子刚需


国庆前那几天,四川不少社区的困难家庭都收到了志愿者扛来的“红布包”——这是社区专门准备的国庆生活包,里面10斤装的本地粳米、5升菜籽油摆得整整齐齐,有的还加了把挂面、几袋调味品。不用自己跑社区申请,不用扛着重物爬楼,志愿者直接送进厨房,每样东西都是天天做饭要用的实在物件,帮着大家踏踏实实地过个节。

先得说清楚,这生活包不是“人人有份”,是社区提前摸透情况后,专门给需要帮衬的家庭留的。像成都双流区的低保户张阿姨,老伴去世后独自生活,平时买米只敢买5斤装的,拎着都喘粗气;都江堰泰安社区的残障人士李大哥,行动不便连超市都去不了,家里米缸见了底就犯愁。对这些家庭来说,大米和食用油是每天都离不开的“硬通货”,社区送上门的生活包,刚好补上了生活里的“小缺口”。

9月27号上午,成都高新区桂溪街道的志愿者小杨和同事,扛着生活包敲开了都江堰李大哥家的门:“李大哥,这是社区和爱心企业一起给您送的国庆物资,大米和油我们帮您拎进厨房。”李大哥拄着拐杖跟在后面,看着志愿者把大米倒进米缸,把菜油摆到灶台边,忍不住念叨:“前几天还想着让邻居帮忙买米,这下好了,你们直接送来了,这10斤米够我吃小俩月。”小杨还特意多问了句:“家里煤气罐还有气吗?我们帮您检查下,过节做饭别断了火。”

四川的生活包为啥专挑大米和菜油?社区做这事时,早就摸透了本地人的生活习惯。大米选的是川渝地区常吃的籼米或粳米,煮出来的饭软糯喷香,不管是做蛋炒饭还是熬粥都合适;菜油是本地榨的浓香菜籽油,炒回锅肉、烧鱼香肉丝都离不了,这可是川菜的“灵魂”配料。有的社区更细心,还会按家庭人数调整分量,独居老人就送5斤装的小袋米,方便储存;三口之家就多添把挂面,应急做饭更省事。

住在邛崃平乐镇的王阿婆,收到生活包时正在择青菜。打开红布包一看,除了大米和油,里面还有一小袋花椒、两包盐巴。志愿者笑着解释:“阿婆,知道您爱做川菜,这些调料都是本地产的,炒青菜放一点特别香。”王阿婆后来跟邻居说:“社区想得太细了,连调料都备齐了,这包菜油炒回锅肉,香得隔壁都来问。” 邛崃的志愿者送生活包时,还会顺带帮行动不便的老人做些琐事,比如给独居老人打扫厨房、检查燃气安全,把安全隐患也一并排除了。

最让人暖心的是,这生活包“不用等、不折腾”,真正做到了“送上门、帮到位”。四川的社区提前一周就开始忙:先对照台账列出低保户、残障家庭、独居老人的名单,挨家挨户确认情况——住老小区没电梯的,志愿者就扛着米油慢慢爬楼;视力不好的老人,就帮着把旧米清出来、新米倒进去,还贴张纸条写着“米够吃2个月”。

峨眉山市胜利街道的周大爷,71岁独居且腿脚不便,志愿者送生活包时,不光帮他把物资归置好,还顺便检查了家里的电线。看到老化的插线板,当天下午就帮着换了新的:“大爷,过节做饭用电多,换个新插线板安全些。”周大爷拉着志愿者的手说:“你们不光送东西,还帮着解决麻烦,比自家小辈想得都周到。” 这个社区那次一共送了420斤大米、21桶食用油,行动不便的家庭全是上门配送,没让一人跑腿。

可能有人觉得,不就是一袋米、一桶油吗?算不上贵重。但对这些困难家庭来说,这包东西里藏着最实在的温暖。张阿姨用省下的买米油钱,买了斤排骨炖了汤,过节总算吃上了荤菜;李大哥把多余的挂面分给邻居,邻里间还热闹了不少;王阿婆用社区送的菜油炒了川菜,给过节的气氛添了香。这不是形式主义的“慰问品”,是真真切切帮着解决“吃饭问题”的实在帮扶。

社区工作人员说,准备生活包时还有个小讲究:用的都是印着“国庆安康”的红布包,用完能当购物袋,装买菜的零钱正好;米和油选的都是本地品牌,既支持了本土产业,也符合大家的口味。不像有些花里胡哨的礼品,这生活包里的每样东西,拿到手当天就能用得上,绝不浪费。

现在四川不少社区的公告栏上,都贴着生活包发放的通知:谁能领(低保户、残障家庭、独居老人等)、领啥(大米、食用油等刚需物资)、怎么领(志愿者上门送),写得明明白白。领到的家庭都说,这包东西虽不贵重,但让人心里踏实——知道自己没被忘记,过节也能和大家一样,不愁米缸、不缺油瓶。

不过话说回来,你身边有没有四川的朋友收到过这种国庆生活包?里面除了大米油,还有没有其他实用的小物件?你们当地要是送节日物资,更愿意给这种刚需日用品,还是其他类型的帮扶?要是你觉得送生活包还有哪些细节能更贴心(比如按口味选菜油、给独居老人配点方便食品),欢迎在评论区聊聊,咱们一起说说这些藏在米面油里的温暖。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四川社区国庆送“实在包”大米菜油送上门,装的全是过日子刚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