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了刘邦,就懂了人性
楚汉之争,何以刘邦胜,项羽败?是性格?是大势?抑或更深层的奥秘?
刘邦称帝后,在洛阳南宫设宴,曾自揭谜底:论运筹帷幄,他不及张良;论攻城略地,他不如韩信;论安邦治国,他逊于萧何。
然其过人之处,在于“知人善用,人尽其才”。
这背后,是对人心的深刻洞察与精准把控。
01
待人:能刚柔并济
楚汉大战正酣时,英布因为猜忌项羽,不远千里奔赴刘邦。
英布以为,刘邦会好酒好肉地招待他,却没想到,一进屋就看见对方叉开两腿在洗脚,十分不礼貌。
看见此情此景,英布怒火中烧。
聪慧如刘邦,为什么会如此对待一个前来投诚的诸侯?
这是因为,当年项羽分封时,英布和刘邦虽同为诸侯王,但英布的地位要比刘邦略高。
如若一见面就谦卑厚礼,刘邦怕对方会心生傲气。
当然,聪明如刘邦,也没有让英布对他心生嫌隙。
随后,他让侍从带英布到寝宫休息,那里的陈设、饮食、侍从的规格都与刘邦相同,此乃暗中抬举,予其尊荣。
人性既是趋弱的,又是慕强的。
刘邦此举,既打压了英布的傲气,又满足了其虚荣心,使其感受到尊重与重视,从而心甘情愿为其效力。
在史书《帝王世纪》中,作者曾如此评价刘邦:“或以威服,或以德致,或以义成,或以权断。”
厉害的人,既有金刚之威,也有菩萨之柔。
给予善意,是做人的本分;展示力量,是处世的智慧。
生活中,我们也要牢记,过刚易折,过柔则靡。
真正的处世智慧,在于与人相处,既要让自己柔而不弱,也要让对方敬而不畏。敬意有度,行事有尺,保持刚刚好的尺度。
02
克己:不刚愎自用
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刚愎自用,听不进别人的劝告,刘邦也没有避免。
讨伐匈奴时,刘邦派出许多探子侦探敌情。
每次探子回来都报:对方军队马匹瘦弱、士兵老弱,不堪一击。
刘邦便派娄敬出战,娄敬为人谨慎,又去探查了一番。
娄敬发现对方使诈,便对刘邦说:“不能打,对方不过是在示敌以弱。”
刘邦却刚愎自用,一气之下把娄敬关起来,甚至撂下狠话:“打完胜仗回来杀你。”
随后,他带着部队冒进而出,被困白登山,差点兵败身死。
打了败仗的刘邦回来后不仅没有杀娄敬,还向娄敬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后来,刘邦以此为鉴,在别人谏言时不再自以为是。
不管是登基后,听取张良谏言封赏了曾侮辱自己的雍齿,平息了群臣之怨;还是在迁都一事上,听娄敬之言,搬去关中,让政权稳定。
刘邦一改往日的刚愎自用,让自己和国家都变得越来越好。
人无完人,再完美的人都难免在某些事上不能克己,过于自以为是而刚愎自用。
但大格局者,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在于不断进步,发现自身问题,再去克服它。
正如《史记》所言:“言能听,道乃进。”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今天,如果我们也能克服自身问题,放下固执己见,以开放心态拥抱反馈、持续进化,就能获得飞跃式的成长。
把别人的意见当回事,本质上,是把真相、把未来、把自己持续变好的可能性当回事。
03
顺势:会审时度势
在刘邦率大军直入咸阳之际,无兵可守的秦王子婴,选择了投降。
那时,子婴披着白色孝服,驾着白色马,以绳自缚,带着传国玉玺在关道上迎接刘邦入城。
为了以防后患,众将士都觉得应该一举诛杀对方。
但是,刘邦听良臣谏言,选择留下了子婴和秦宗室。
他明白,天下这一盘棋下到最后,不仅靠军队战功赫赫,也要靠人心大势。
子婴之前杀赵高,平息了乱政,在很多百姓心中是英雄一般的存在,如果贸然杀之,可能引起民愤。
与其杀了子婴,不如让其归顺,为自己所用。因为刘邦的这一决定,赢得了很多百姓的支持。
而一个月后,项羽进驻咸阳。
他杀了秦王子婴及其宗族,屠了咸阳民众,又火烧了阿房宫,致其民心尽失。
《周易》中说:“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顺乎天理,适应人情,往往才能取得大势的胜利。
天下之争,天下百姓不仅看谁勇猛,谁善战。
更在看,谁仁厚,谁爱人。
与项羽相比,刘邦显然更知道,能让百姓居有定所、苟全性命,这是战乱时的人心,也是人性。
楚汉相争,懂人性的刘邦,顺势得了天下。
有历史学家提出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刘邦的仁义是出乎本心,还是帝王手段?
不管是哪种,都给了我们启发:当一个人能体察人情、顺应大局时,就更容易获得胜利。
顺势的人不是投机取巧,而是真正有大智慧。逆势而上,事倍功半;顺势而为,事半功倍。
人生在世,要懂得审时度势,只有看清形势,才能时刻保持清醒,走正确的路,才能更快取得成功。
积极心理学先驱阿德勒曾说:“成熟并不是看懂事情,而是理解人性。”
人生诸多困局,常源于对人性复杂面的无知。
人性交织着光辉与晦暗:傲慢、偏见、贪婪与仁爱、宽容、坚韧并存。
若能如刘邦般,于纷繁世事中洞见人性、解读人性、最终驾驭人性,便已握住了通往成功与成熟的一半密钥。
识人,克己,顺势——参透这三重人性功课,或许,你便懂了刘邦,也懂了这纷扰世间的运行法则。
END
一审 | 赵静琪
二审 | 薛竹影
三审 | 焦美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