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人空巷过元宵,非遗让“年”更圆满!
万户千家今夜好,张灯结彩闹元宵。非遗巡演、民俗体验、团圆活动……2月12日,我市各地从早到晚欢歌笑语、活动连连,让乙巳蛇年元宵节的璀璨光景,为中国“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农历新年画上圆满句点。“回归”的巡演
“闹元宵了!”2月12日晚,阔别6年的峨眉山市“闹元宵”欢乐大巡游活动隆重回归,花车巡游、上元花灯、传统舞蹈、民俗表演、非遗展示等多项精彩内容,吸引数万市民游客共度佳节,共享一场传统与潮流交融的视听盛宴。
巡游队伍中,“打头的”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峨眉武术。峨眉女侠们骑马开道,手中的红缨枪英姿飒爽,迅速点燃观众们的热情,随后带来的武术表演,更以刚劲有力的招式呈现出峨眉武术的独特风骨,引得观众欢呼连连。
“炫彩社火”“乐坊花车”“花灯焕彩”“瑞狮鸣春”“舞动峨眉”“国潮耀佳节”“奇幻峨眉”“送福送财送平安”……让人意犹未尽的峨眉武术后,是一次次迭起的高潮。巡游队伍中,一些国际面孔格外引人注目——6名来自泰国、孟加拉国等国的国际友人友情出演腰鼓表演,演绎“春节,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跨越地域和文化的界限,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同样的热闹场景,也出现在2月12日上午的犍为县。时隔7年,犍为县2025年民俗巡游闹元宵活动热闹上演,麒麟灯、龙灯、狮灯、腰鼓、船灯、牛灯、打连杆等一系列非遗民俗节目惊艳亮相,让市民游客畅享文化盛宴,欢度元宵佳节。
通过“巡游展演+定点演出”的方式,犍为县15个镇的特色主题方阵巡游队伍,为沿途观众奉上精彩的演出,让市民游客近距离在巡游中感受犍为非遗民俗文化魅力,大家纷纷举起相机、手机,记录下节日的盛况。
近年来声名鹊起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罗城麒麟灯成为现场的“高光项目”。表演中,“天将”们身姿矫健,舞动起花枪,虎虎生风,“麒麟”欢腾跳跃,跃动着身躯,灵动如风。此外,大小演员们还生动演绎土地的善良滑稽、仙童的活泼顽皮、凤女的婀娜多姿等形象,赢得观众热烈掌声和阵阵喝彩。
更要说一声“好久不见”的,则是井研县举行的“闹元宵”民俗巡游活动。这是该县时隔12年后,再次重启这一传统活动,32支由各镇(街道),县级各单位、部门以及民间文艺团队等代表组成的民俗巡游队伍中,秧歌舞蹈、舞龙舞狮、特色民俗表演以及牛儿灯、蚌灯等非遗代表性项目展示悉数亮相,一路载歌载舞,一路播撒欢乐,现场热闹而喜庆。
秧歌舞蹈表演中,演员们踏着欢快的鼓点,舞动着鲜艳的绸带,展现出井研人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舞龙舞狮表演气势磅礴,金龙腾跃、雄狮欢腾,寓意着吉祥如意、国泰民安;特色民俗表演更是精彩纷呈,既有传统的川剧变脸、民间杂技,也有独具地方特色的井研花灯、竹编技艺展示,充分展现井研县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这次民俗巡游活动现场非常热闹,我特别希望孩子们能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市民何先生表示,巡游中不仅有民俗表演和非遗展示,更有红红火火的氛围,让“年味”更浓了。
蓬勃的生机
“过了十五出了年”,元宵节作为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通常被视为春节的“尾声”。赏非遗、送祝福、庆团圆,我们欣喜地看见,在一次次万人空巷,与非遗民俗相拥的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赓续传承、焕发新生,乐山非遗也在圆满一个“年”的同时,展现了其旺盛蓬勃的生命力。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下,乐山非遗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传承。截至目前,我市列入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项目分别为4项、57项、157项。全市建成非遗展示展览馆(陈列室)15个、非遗传习所19个;建成市级非遗传习基地和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1个、省级2个。峨眉山市武术运动中心入选四川省第一批非遗保护传承基地,沐川草龙技艺体验基地等26个基地被评为省级非遗项目体验基地。
为鼓励非遗代表性项目申报,自2017年起,我市对已列入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项目单位分别给予20万元、5万元奖励;为推动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传承有序的传承人队伍,每年给予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传习补助经费,建立了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体系,现已认定和申报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90人。
刚刚过去的2025年春节假期,我市以“民俗闹新春、非遗过大年”为主题,推出巡游、展览、展演等9大类70余项文旅活动,其中,主城区7项、景区26项、县(市、区)38项,为广大乐山市民和来乐游客呈现多姿多彩、独具乐山韵味的新春盛宴,全市开放的35家A级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301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4975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4%、4.4%。
其中,在2025乐山大庙会上,全市11个县(市、区)集中展现地标“微景观”和地方非遗民俗展演等活动,让市民、游客在乐山版“清明上河图”中体验乐山特色文化,实践“文化体验+消费购物”新模式,吸引国内外市民和游客近100万人次,直接营业收入超3200万元,带动乐山大佛景区接待游客数创历史新高。
记者:杨心梅
[*]
[*]
[*]
[*]
[*]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