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乐山人行道的“不变与变”
这次中秋节到南方和亲家一起自驾到佛山市看儿女们,节日期间一大家人来到在广州沙面(这里2017年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曾称拾翠洲,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市区西南部,南濒珠江白鹅潭,北隔沙基涌,与六二三路相望的一个小岛,有大小街巷八条,面积0.3平方公里。)。走在具有欧洲城市街道的人行道,迎面扑来的是参天的大树和优雅的欧陆风情的建筑,犹如来到了巴黎的一个小镇。老的房子、老的街道、老的树木、河堤、花台……,仿佛在诉说这里的风云变化,在一个私人的展厅中,简单而不乏品位的文字图片客观地记叙这沙面的历史、文化,让你从中真切地感受到历史文化的厚重(沙面在宋、元、明、清时期为中国国内外通商要津和游览地。在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后沦为英、法租界。沙面是广州重要商埠,历经百年,曾有十多个国家在沙面设立领事馆,九家外国银行、四十多家洋行在沙面经营,粤海关会所、广州俱乐部等在沙面相继成立。留下了许多伟人的足迹,成为近代史与租界史的缩影,岛上欧陆风情建筑形成了独特的露天建筑“博物馆”)。然而我更加关注的却是那些百年从来没有改变的人行道,普通的花岗石块铺砌乱中有序,一丝自然美的气息有些像中国传统的蛮墙(一种用乱石砌的围墙在川南的小村落中常见)的感觉,一百多年来,在被来往人们的脚印磨出的油光给人一种久违的安静祥和的心境。正遇到有工人在埋管道,只见工人将花岗石块有条不烦地摆放在两旁,以备埋好管子以后原位还原光面向上。当我们离开时,工人们正打扫卫生,带走的只有很少一点建筑垃圾。我终于明白了上百年时光留下的只是油光油光的印记。相比之下家乡乐山市区是的人行道却在近几年中不断地翻新重建施工中喧嚣的度过,当然各区、市、县也是照搬照做。走过了从 “三合地”——混泥土到混泥土块(六边形)再到彩砖——混泥土仿石的变化多端的“怪圈”。产生的建筑垃圾都是以卡车往外运,城市居民一直在泥土飞扬中感受着不断“建设中”的不便!钱没有少用感受却是“今不如昔”。我们的城市的建设和管理者不知为什么总是乐此不疲呐?客观地说:“三合地”坪是民国时期的产物,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兴盛一时的艺术建筑就是遗留在各地老街上的灰塑大门、照壁、艺术墙等等,由于硬度较低所以“三合土”地面完整保留下来的并不多见,经常见到的大都是青石板地面;混泥土原色地砖则是在解放后大量使用水泥的产物,从现存在各处的遗留物来看,正面被磨得卵石凸出,应该是最适合本土色彩的一种,相比天然青石铺砌,有成本低、能耐久的特点,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觉,在以后人行道基本就是他的天下,有四方形、六边形、异形等多种;彩色水泥砖则开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彩色水泥的诞生,国内的各大城市开始大量铺装,乐山市也是跟风而动,成为一时城市时髦的代名词,大量的本色水泥砖被替换,成为建筑垃圾(不少被周边的农民兄弟利用铺砌道路);彩色地砖和所有的地砖、石板作为公共人行道都有松动、溅水的问题只是需要需要不断及时发现和维护就好。就和沙面的花岗石块一样,需要的是平时维修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应该说彩色地板砖在经济和好看以及环保上都达到了一个良好稳定的平衡。然而,专业制作这种砖的厂家却在质量上开始放松减少水泥含量、厚度减少如此这般这个市场再一次被混泥土(彩色)占领。彩色混泥土压花地坪,成为乐山市城区的标配,大量的彩色地砖被当成了建筑垃圾被遗弃,当然也被周边的市民收集起来再次利用,如此可见这个东西的实用和美观性以及可重复利用性早就被广大市民所认同到深入人心的地步。彩色压花混泥土人行道是非常成熟、落后的一种人行道铺砌方式,只是硅胶模具的成本下降也带来了一些可防滑纹饰更多的便利,而且整体铺砌成本低。但是铺砌的工艺却没有达到标准,以盲道的花纹成型合格率不足20%(好多地方盲道就是让人看的而不是用的摆设)。更可怕的是城市的设施随着领导的更替不断换新的速度,人行道就成为了拉链路,以前的彩色地砖还好说还原就是,现在的混泥土这又是切割打洞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和粉尘污染,补上的就是一条一条的十分难看的伤疤。不能不说这种人行道上的咋腾市民时候是一个头。最近乐山市创卫创文开始大量流行彩色透水地坪的铺设,这种新产品的耐久性一直饱受诟病,城市需要有历史的记忆,这种需要不断返修的零时地坪不会是城市人行道的未来。好看好用我个人认为:还是沙面、丽江古城那种花岗石拼砌地面和经济实惠的素(彩色)混凝土地砖最佳!一方面可以形成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留下历史文化记忆;另一方面在透水性、维修性、适应性(便于按领导的喜好“拉链路”拉开合拢)都可以更加适应形势的变化。[*]
页:
[1]